第一书记尚新周:让“画说扶贫路”成人生亮丽风景线

13.06.2016  08:19






 
      “一支服务的队伍,从城市聚拢到贫困的村庄,穿梭在山间,徘徊在地头,俯首在老乡身旁。细听群众心的倾诉,将政府的惠农政策带到村庄,如同清芬的甘泉,滋润乡亲的心田,啊——他们是谁?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们第一书记,是上通下联的桥梁。……”

  这是驻广西德保县东凌镇多脉村第一书记、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办公室主任尚新周写的一首《第一书记》歌词,这首词是全区众多工作在扶贫攻坚一线的第一书记的真实写照,更包含了尚新周担任第一书记在工作中的努力和艰辛。

  第一书记的工作是艰苦的,尚书记却能不忘专业,以苦为乐,利用深夜、清晨、周末作画,用画来描绘德保县东凌镇的风土人情,用画来展现自己的工作愿景,用画来阐述“文化+产业”扶贫的新路子。

  大家小家难相同

  “扶贫到村为民生,大家小家难相同。甘愿化身一把扇,脱贫路上送香风。”

  这是一次在妻子和他因家务闹情绪时,尚新周在扇子上题下的一首小诗。大家与小家的关系,他看得很清楚,在驻村工作中,他对群众说“大家小家一家亲”。同与不同,亲与不亲,从他被选派第一书记的第一天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去年10月,经过组织考核,尚新周被选派到德保县东陵镇多脉村任第一书记,兼任广西艺术学院扶贫工作队小队长。根据自治区组织部要求,当年10月8日要派驻到村,他原本计划利用十一假期交接手头工作,不巧的是,10月1日当天,他1岁的女儿被确诊为手足口病,需要马上住院治疗。

  尚新周带着孩子周转几个医院,终于在友爱路南宁妇幼保健院为女儿办理了住院手续。因为在医院要做很多的检查,孩子的奶奶又严重感冒,妻子一个人很难应付得过来,于是他将看护孩子的重担挑在了自己的肩上。找病床、找医生、买饭菜、盯吊针,他时刻守护在女儿床边。当听到女儿打针、抽血时嘶声裂肺的哭声,想到自己要一段时间不能见到女儿,他的眼泪不断在眼眶里打转。经过精心护理,孩子7日中午顺利出院,在这七天里,他一直焦头烂额地在医院度过,孩子睡着的时候打电话成了他交接工作的最主要手段,7天下来竟发现连一件衣服都没来得及换洗。

  回到家里才觉得轻松一些,彻头彻尾洗了澡,就瘫坐在沙发上,吃了晚饭就赶着时间收拾行装。妻子问:“看你这几天累的,能不能迟一天走?”他说:“不行啊,组织上统一安排的,我必须按时到位。”

  在乡下工作中,因为半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家庭和孩子成了他工作之余的最大牵挂。一天晚上十一点接到家里电话,令他惊讶是在电话那头是女儿一个劲地喊爸爸,过了一会电话又打过来,仍然是女儿,那晚,女儿一连三次拨通他的电话。后来从妻子嘴里了解到,孩子那天晚上一直抱着手机等爸爸的电话,后来就拨过去了,由于孩子还不会讲话,只会一个劲地喊爸爸,听见爸爸的声音,就手舞足蹈。尚书记每次打电话都会重复一句话:“宝贝,乖乖在家等爸爸,爸爸干完活,就回家。”

  我本来就是农民

  去年10月,尚新周来到东凌镇多脉村。从南宁市到德保县城,到东凌镇,到多脉行政村,再到分散的23个自然屯,从高速路到三级路,从乡间砂石路到山涧乱石路,从羊肠小道到手脚并用摸着石头进村,这在他心里形成不小的反差。拿惯画笔的他温文儒雅,但当他换上一身迷彩服,一双解放鞋,头戴一顶草帽时,又变得憨厚可亲,很快融入到乡村群众中,他说,“我本来就是农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一个学生”。

  在深入大山里一个严重缺水的屯时,热情的屯长炖了一盆猪脚招待他们,当夹了一小块肉放在嘴里的时候,浓重的泥腥味使那块肉卡在嗓子里怎么也咽不下去,他没有吐出来,而是笑着问,有没有辣椒和酱油?就着辣椒和酱油,才勉强吃完那顿饭。

  在与村民聊天的时候,他总习惯站在低处,俯下身子,侧着耳朵去听;他喜欢在村民家拉家常,一天到晚阿伯阿叔阿婶阿嫂地喊;村民总是“尚书记”“尚书记”地喊他,说“尚书记要带我们脱贫致富啊!”他总是笑得很腼腆,说“我是回到农村来学习的学生,脱贫致富的路上我们一起想办法。”

  通过调查,尚新周发现多脉村地处偏远,自然屯分散,山路崎岖,交通不便;通讯信号很差,手机经常没有信号;石漠化严重,土地贫瘠,产业选择较难;饮水安全问题突出;壮族聚集区,群众家中多是老弱病残,语言障碍大;村民在祖居建房热情大,贫困村屯搬迁难;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打工,发展产业缺劳力;村民等靠思想严重,文化扶贫难度大。

  面对如此条件,做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时,他的队员有了疑虑,开玩笑说:“尚书记,你看这怎样下手啊?”他安慰他们说:“不要着急,硬骨头要慢慢啃。按照自治区的统一安排,大家一定要把精准识别这个基础性工作做好。”工作刚启动,大家擦拳磨掌,跑了一天山路回来,便开始喊浑身酸痛,还有队员晚上回到宿舍,一头栽倒床上,盯着天花板喊:好多星星。

  用心赢村民信任

  在入户进行精准识别的时候,尚新周摸索出一套实践版的工作步骤:“进屯先看水电路,再看他是啥房屋;准备林产、土地和户口簿。入户先看牲畜圏,看罢装修看家电;入户不能单独入,多带乡邻村干部;最后进行拉家常式的座谈。”不然在问起来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讲同样一句话:没呶(意思是什么都没有)。他对工作队员说:“贫困户的精准识别需要‘火眼金睛’,其实说到底就是一颗良心,一个严格按照程序不折不扣办事的公正心,心才是最明亮的眼”。

  在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中,有不少农户知道工作队员是外地来的,不了解村里情况,当问起家庭状况的时候,都诉苦说穷,看见家里有电视冰箱,就说是亲戚借来的,看见分数比别人家高一点,就大吵大闹。尚书记总是听他们讲完,心平气和地跟他们解释打分原则,多方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最后把屯里几个意见较大的农户集中起来一起在村民评议会上讨论,场面往往都是被尚书记问得无从作答或几个村民相互揭发事实,尚书记认真地记下来,再一项一项跟他们重新评分,当事人也都不好意思地笑着不再说话。

  在入户精准识别工作中,尚新周带领的工作队在山间石头刃上攀爬,多数时间会消耗在路上,路很难走,石头有大有小,高低不平,石头棱很锋利,脚一崴就会刺到脚,隔着鞋把脚刺伤。但是他喜欢走进山村跟农民朋友们面对面地交流,倾听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了解他们生活的状况,为做好扶贫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多脉村陇或屯的一次入户调查工作中,尚书记就和一位黄姓乡民聊了许久。当尚书记问到他对屯里脱贫致富的想法时,他分析了养殖业、种植增收高产经济作物的前景和现实条件的局限性,谈到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谈到文化扶贫,后来两人竟然激动的紧握对方的手,忘记了放开。

  后来精准扶贫的工作中,他坚持住在村部,如果镇上没有必要的工作安排,他几乎每天一早就出发深入大山里的村屯,吃农家饭,喝农家水,学农家语言,用切实的感受不断验证扶贫数据,面对面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所需,积极解决他们的最关心的问题。

  “要得到村民的信任,就要弯下身子,竖起耳朵,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他说。初到多脉村,两个没有得到当年危房改造名额的农户义愤填膺地跑到他面前抱怨村委分配不公,让他主持公道。他先稳住两个农户的情绪,承诺过两天去找他们喝酒。之后在乡镇和村委详细了解危房改造的政策、分配原则和他们家庭情况后,提着酒去他们家聊天,跟他们讲了相关政策,鼓励他们明年积极申请危房改造,冰释他们对村委的误解,增进他们对组织的信任,酒后他们拉着尚书记的手,满脸通红结结巴巴地说:“听您说话,心里舒坦。”

  摸清村里情况后,尚新周针对村屯里居住条件差的问题,在充分学习自治区和德保县移民搬迁政策后,两次深入村屯做宣传动员,留守在家的老人听不明白,他就详细地讲给当地村干屯干听,然后让他们再用本地语言一遍一遍去讲给村民听,另一方面积极通过本村的qq群和微信联系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轻村民,将移民搬迁政策传达给他们,结果动员久居深山里的40户村民移民搬迁(此项工作仍在继续);结合村屯分散、每屯的户数低于20户、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实际,尚书记提议将搬迁后的屯降级为村民小组,每一片区几个村民小组建制为屯,通过内部调整更好的适应自治区的政策,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此项提议得到了镇里和县里的积极肯定。

      “画这片山,画这里的人,成为我和村里交流的开始,他们开始和我谈他们的生活,谈他们的理想,甚至谈他们的媳妇和子女,让我和村民一度忘却我第一书记的身份,更贴近于一个倾听者,描绘着。是像山风一样让他们舒畅,而不是像毒辣辣的太阳一样让他们避让和躲藏。画着画着,我不自觉也成了画中人。”尚新周日记里这样写道。

  入户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是艰苦的,常常清晨进山,晚上出山,回到宿舍已是深夜。当别人休息或是娱乐时,尚新周却拿起画笔开始作画。中午的时候,太阳很大,他也一样夹着速写本溜到村边的田地里去画画,玩耍的孩子们看着新奇,一下子围过去叽叽喳喳地问:“你是画家么?”“还不算”。“这么大热的天,坐在太阳底下,你是傻子么?”“不是”。“奶奶说陌生人会拐卖小孩,你是拐卖小孩的么?”“不是”。“你的名字叫‘不是’么?”“不是”。“那你怎么老是‘不是’‘不是’的?”“呵呵呵”。孩子们给他扇起了扇子,笑声一片。

  由于经常超负荷地工作和对山中气候的不适应,工作中几次病倒,但他没有停下工作的步伐。有一次是在村里开评议会前一天,“远远就能听见嘶声裂肺地咳嗽,鼻涕一不小心就垂下来,嗓子也沙哑了,看他走路都轻飘飘、软绵绵的,有点摇晃。”同宿舍的扶贫工作队员刘珺这样形容他当时的状态。他边喝水边紧张地协调入村开会的工作,准备相应的材料,安排工作流程和工作队员分工,同住一个宿舍的三个队员纷纷看不下去了,关切地对他讲:“尚哥,你早点休息,我们准备”。他吃上两倍的药量,睡到凌晨两点突然想到第二天会议要补充的东西,他居然翻身起床一样样准备,准备好了才重新上床入睡,如此这般,一夜竟起了三次床。

  生病的时候,除了必要的工作,他往往躲在宿舍画画。他说:“画画于我来讲,是一种禅定,能让我的心静下来,忘却身上的痛苦,又能让我的思维活跃起来,其实很多扶贫的方案和思路都是在作画中涌现出来的。”他随身携带一支毛笔和一个速写本,下村吃饭的空档,路上休息的时候他都会拿出速写本画一幅。经过点滴积累,他半年的时间里创作出了《云涌东凌镇》《一夜春风到东陵》《东陵山居图》《大吉利图》等作品,还创作出《东凌生活之法力屯水田》、《东凌生活之晨曲》、《东凌生活之楼顶一览》、《东凌生活之春色》、《东凌生活之风舞》等50余幅写生作品。

  品读尚新周创作的作品,从山间水田到东陵春色,从炎炎烈日到和风细雨,从暮色晚霞到浮云晨雾,从山林野趣到乡间耕作,从村旁水塘到废弃的球场,一个个普普通通乡间一偶,都被他描绘得生机盎然,饶有情趣。他遵从了恩师梁耀先生“象外求象”的艺术理念,在扶贫生活中进行了不断地验证,寻找艺术的真谛,寻找生活的真谛,寻找扶贫的真谛。

  当被问到如何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自我定位的时候,他说,“作为一名画家,当组织派我深入扶贫攻坚第一线的时候,我想的是如何利用自己的专业投入这场攻坚战”。他启动“画说扶贫路一一第一书记眼中的扶贫生活”展览项目,用画笔记录作为一名第一书记在山区扶贫的生活点滴,通过用绘画作品和扶贫调研、感言、日记结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立体地展现他在扶贫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做。当热烈的艺术追求碰到全身心投入的鲜活生活时,必然会迸发,出夺目的艺术火焰。

  他接受采访时说:“我画东凌镇的题材,我画我的村庄,我办展览,是从文化上宣传贫困地区,另外也想以此筹集扶贫资金,经济上帮助贫困地区的兄弟姐妹们。”

  探索扶贫新方向

  “文化+产业”扶贫模式的构想是尚新周提出来的一个扶贫新模式。他说:“第一书记驻村扶贫,思维不能局限于自己派驻的村,应该放的更广,站得越高可协调的资源就越多。”

  他从后援单位的优势和自己专业出发,结合当地政府产业扶贫的实际需要,大胆提出了几个构想:

  一是联系政府和企业,打造文化促产业平台。对接地方党委政府扶贫产业项目规划和帮扶企业的产业产品宣传的需求,紧扣扶贫主题,集产业宣传、产品展销于一体,联合广西艺术学院、地方党委政府和企业共同组织大型扶贫文艺活动,给产业生产中附加文化价值。在以上基础上,统筹各方力量,加大宣传,打造成为文化扶贫的品牌项目。

  二是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吸引漓江画派画家深入贫困地区写生,植根生活,画出一批反映扶贫题材的高质量作品,举办漓江画派扶贫题材的作品展,利用漓江画派文化优势,宣传扶贫,挖掘扶贫的亮点。题材上面除了常规山水、人物外,也可以考虑涉猎到扶贫产业,例如黑毛猪、土鸡、大果山楂、山茶油等,在无形中把扶贫产业融入作品中,作品在市场上流到哪里,产业宣传就到哪里。利用市场资源,将展出的部分作品面向社会企业和个人进行拍卖,筹集扶贫资金,帮扶农村产业项目的启动,打造文化扶贫的另一个品牌。

  三是结合地方党委政府扶贫攻坚的工作安排,围绕第一书记、美丽乡村工作队员的工作和生活这条主线,拍摄扶贫题材的微电影,宣传第一书记工作,反映山区贫困状况、扶贫动态和产业扶贫建设情况,引起社会关注,达到全社会共同关注扶贫的效果,打造文化扶贫的第三个品牌。

  四是发挥后援单位的专业优势,鼓励专家创作出一批关于第一书记和扶贫题材的音乐舞蹈作品。力争将反映扶贫的音乐舞蹈节目的创作成为文化扶贫的一个亮点。

  如今,尚新周大部分时间驻在多脉村,每月两次周末回南宁的休息时间里,他依然心系山村,穿梭在企业家和爱心人士当中。他在广西艺术学院和中国银河证券南宁营业部王东容女士等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实现了20户贫困户结对帮扶,解决了村部电脑、打印机等办公用品配置问题;他向村里引进了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准备实施的去桉树化项目;他联系了广西稻香食品公司给贫困户送化肥项目;策划建立多脉村扶贫专项启动基金项目;策划动员成立黑毛猪养殖联盟,建立东陵镇黑毛猪的数字化养殖和产业化网络管理,实现与外界市场的无缝对接;他和社干继续下屯入户,统计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动员群众移民搬迁,配合镇政府核查低保,发掘优势产业,搞基层组织建设。

  他的“文化+产业”扶贫的构想在后援单位、当地党委政府和龙头企业的支持下,正在稳步推进,“文化+产业”扶贫模式将会成为广西艺术学院在德保县扶贫的特色。

  扶贫,尚新周是认真的,他的工作得到德保县组织部和宣传部的积极肯定,右江日报和德保县电视台都对他的工作事迹做过报道。镇党委书记黄明泽和镇长陆海浪评价他说:“尚书记是一个思维活跃、实实在在干活的人”。驻在村里,他成了一个极受欢迎的人,村民纷纷来找他做朋友,邀请他到家里作客,他的机智和幽默常常让笑声传荡在宁静的山村。

  尚新周说,只要真扶贫就有干不完的事,他正走在扶贫路上,扶贫路必将成为他人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林爵栋/文)





 

三年级学生如何写好作文?资深语文老师传授5个“法宝”
    上了三年级就要写整篇的文章,即作文。作文是拉开语文差距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可以说,作文好语文就好。小学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正式”作文,不少同学感到比较陌生,对作文有“老虎吃天,无处下嘴”的感觉,教育局
我市中小学开展多样活动欢庆中秋佳节
    为激发广大师生了解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教育局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三代教师的育人故事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