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评估:扶贫迎来历史“严考”

19.02.2016  12:04

第三方评估:扶贫迎来历史“严考”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不仅“定向瞄准”了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而且强调,在扶贫考核方面将引入第三方评估。这就意味着,扶贫考核将迎来“新考官”和历史“严考”。

  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事关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与社会和谐。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决策部署,立下“军令状”,发出动员令,吹响“集结号”,出台了许多扶贫政策措施,为如期实现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然而,“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扶贫开发工作多、任务重、难度大,是一项异常艰巨而复杂的工程。要啃下这块“硬骨头”,绝非一时一日之功,非付出一番心血和精力不可。

  不可否认的是,在以往的扶贫工作中,一些扶贫政策存在模糊空间,执行过程中难免出现偏差。有的干部“唱功好、做工差”,制定政策“照葫芦画瓢”,落实政策“自拉自唱”,结果贫困户“被脱贫”,贫困村“被摘帽”。甚至还出现领导干部造扶贫“盆景”而被提拔的咄咄怪事。而这些问题要么被忽略,要么被粉饰,盖因政府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还当“监督员”。

  扶贫考核引入第三方评估,就是要借助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外部力量,以“局外人”的立场和身份,对扶贫工作进行客观分析和专业评估。其实质,就是要把“裁判员”和“监督员”的职责与功能从政府部门身上逐步剥离出来,保证政策评估的独立性、规范性和客观性,在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还要指出政策执行的“软肋”,挤掉扶贫工作的“泡沫”和“水分”。如此,方能使评估结果更加客观、真实、公正,让扶贫政策更加精准、有效、有力。

  实际上,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此招一出,有如在扶贫“战场”上装了“摄像头”,虚功、假功、唱功都或将“无功而返”。这既是扶贫工作机制的改革,也是公共政策领域的重要变革,更是政府治理方式的重大创新。

  扶贫考核第三方评估不是喊口号,更不是“翻烙饼”。要使之真正发挥威力,在实践中,还要处理好政策评估和政策研究、政策制定、政策执行之间的关系,抓紧培育第三方评估机构,培养专业化评估人才,使扶贫“考试”的评估主体独立、方法科学、过程动态、结论公正。特别是要站在公众的立场进行评估,赋予基层和贫困群众在脱贫成效考核中的“发言权”和“话语权”,提高开放性、参与度和透明度,使各项脱贫数据更加可靠、更加公正。

  尽管第三方评估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十分普遍,但在我国还处在探索阶段。特别是在扶贫成效考核方面,尚属于新的尝试。这本身也是一场极大的考验,考验着各级党委政府的决心、信心和治理能力,考验着各级干部的心胸、境界和工作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