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精准识别贫困户工作纪实:不漏一户 不漏一人

18.11.2015  11:47

  入冬后,连日降雨,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城北镇六合村塘流屯村民白合来又开始发愁——家里简陋的房子早已不适宜居住。前些日子,精准识别工作队走进这个贫困的家庭,白合来希望盼来改变现状的契机。

  精准识别贫困户贫困村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连日来,贺州市组建5600多人的“精准识别工作队”分赴各县区精准识别,目前正处于入户调查评分阶段。对于像白合来这样的弱势群体,干部们希望在精准识别时把握住温暖尺度,不将每一个贫困家庭遗忘在小康路上。

  A 调查评估严谨细致

  包括白合来家,六合村共有贫困人口210户859人,分别占总户数和总人口数的34.8%、37.3%。还有不少贫困户。去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459元。

  记者随工作队走进村民宋帮新的家,老宋今年60多岁,早年因患病完全丧失劳动力。由于女儿有精神障碍,妻子成为这个家庭的顶梁柱,就靠着一亩三分地,经济十分拮据。因为种种原因,老宋至今没有被列入低保。他们家的住房也很简陋,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

  “家里都有什么人?”“有多少劳动力?”在宋帮新家,精准识别工作队开始详细的调查。内容包括家庭的房屋结构、装修情况、家电、农机、饮水、用电、健康状况、劳动力、人均土地面积等16种情况。他们手中的表格上,每个选项往往还分几种具体情况,供队员参考打分。

  记者发现,在评估表的最后,还有加分减分两项,每项加减分都严格按照入户评估表进行记录,作为后面审议和公示之用,整个入户评估过程公平、公正、公开。村支书周阳告诉记者,工作队在入户评估时调查很细致,有些问题群众要想好一阵才能确认。

  据了解,目前六合村的扶贫宣传相关资料已经发到每个家庭,而第一次入户调查的结果也会在村里进行公示。

  B 精准识别不畏艰苦

  刘迅是八步区发改局职工,今年10月17日,她主动“请缨”进驻八步区贺街镇南木村,开始精准识别的工作。

  南木村是个贫困村,位于八步区贺街镇西南角,距离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全村总人口2050人,其中贫困户230户,贫困人口1156人,村中没有自来水工程,全村80%是平房。因为南木村部设在村中心位置,自然村和村民居住分散。而且,该村通村路还有1000米未硬化,通屯道路有10公里未硬化。所以,工作队进村入户主要靠摩托车和步行。

  “我们小队有7名队员,从村部出来,大家可以共乘一辆面包车。随后,再换乘老乡的摩托车,最后摩托车都开不进去的地方,就走路。”刘迅对记者说。

  在精准识别工作期间,工作队全体队员就住在村支书黎福贤家里。黎福贤说:“队员们都非常认真,每天一大早就出门,天黑了才回来,特别辛苦,但从没有听到有人喊累。

  由于一些村民白天外出务工,工作队选择夜里入户调查。刘迅告诉记者:“有一次,调查回来已经是21时多了,我们的面包车坏在半路,那天天气又特别冷。没办法,我们只能求助村民用摩托车接我们回住地。虽然工作条件有些艰苦,但我们经常互相勉励‘条件差精神不能差、艰苦不怕吃苦’。

  此次入户精准识别,刘迅与工作队走访群众家庭150余次,掌握了全面、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完成首次的入户和评分过程,实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的目标。

  C 全市一心扶贫攻坚

  目前,贺州市已完成10万多户的入户调查评分工作,完成比例49.29%,识别工作进展良好。

  经过去年底的建档立卡,贺州市在册贫困户8.77万户、贫困人口35.18万人。贫困人口数量居全区第八,贫困发生率17.13%,高于广西平均水平12.6%。

  所以,该市高度重视扶贫攻坚工作,10月中旬组织观看“精准扶贫攻坚动员会暨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培训会”视频,10月16日上午召开全市精准扶贫攻坚动员大会。并加大宣传力度,张贴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识别流程图,发放宣传资料20多万份。

  随后,贺州市组建由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和各中直、区直单位抽调人员、乡镇(街道)干部组成的5600多人的精准识别工作队分赴各县区参与精准识别。并明确四家班子领导和县(区、管理区)直单位定点联系乡镇,乡镇党政领导联系贫困村,抽调工作组联系村小组,县(区、管理区)科学分片、合理安排、将扶贫工作形成网格化管理。

  另外,贺州各地纷纷创新方法,确保工作顺利推进。建立外出务工党员网络宣传队,扩大精准识别政策宣传范围。采取先入户培训一批,再动员带动一批的方式,以张贴公告“预约”和晚上“错时”入户相结合,开展入户摸底调查工作。

  昭平县开展“情系家乡、精准扶贫”主题实践活动,要求全县领导干部职工利用周末时间即“1+2”(星期五+双休日)走出机关、回到家乡,走进农家开展精准识别贫困户工作。(记者 骆怡 蒋勤)

[责任编辑: 王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