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团打飞的行乞”是社会变迁的缩影 

09.12.2014  17:37

   近日,4个外地人以打工无果、没钱买票回家为由,在重庆沙坪坝三峡广场寻求资助时,被热心市民举报。民警将4人带回派出所调查,让人诧异的是,这几个声称没钱回家的外地打工者,竟然是从南昌搭乘飞机前去重庆行乞赚过年钱的,其中一人用的手机还是iPhone 6 Plus。(12月8日《现代快报》)

  不论是每月往家汇款万元左右的“乞丐露富”,还是男子街头询问乞丐是否需要帮助时被骂“别挡我财路”,抑或“组团打飞的行乞”,在社会转型时期,利益主体多元化和价值观念多样化导致机会主义的大行其道,一些职业乞丐通过弄虚作假手段来利用他人的恻隐之心,将行乞当成一种“生财之道”。

  在传统社会,乞丐作伪为什么少见?在内部的道德耻感的约束和外部的舆论压力下,乞丐面临着社会评价上的精神矮化,不是为生活所迫的弱者,是不会装扮成乞丐的。在社会流动迅速、社会成员异质性强的当下,游走在道德和法律的夹缝地带的乞丐作伪屡见不鲜,甚至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常态。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认为,财富、权力和声望是社会分层的三个指标。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熟人社会,声望成为社会评价的重要标尺;而在陌生人社会,财富成为人生价值的重要内容,声望反倒“退居二线”了。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的大行其道,让一些人为了达到目标不择手段,催生出“组团打飞的行乞”的另类。

  通过作伪的手段骗取稀缺的慈善资源,不仅切割原本稀薄的社会信任,还让有限的爱心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不能“好钢用在刀刃上”。更让人担忧的是,行乞职业化所带来的“不劳而获”的社会心态,会形成一种不良示范--那些投机取巧的人得到丰厚的回报,那些在普通、平凡的岗位上脚踏实地的劳动者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同,并可能遭遇舆论上的嘲讽与奚落;比较差异下的心理反差引发的挫败感和失落感,进一步扭曲了人们的是非观和价值观。

  不论是学生“花钱买版面”,还是“宁在宝马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抑或“老人摔倒无人扶”,如果我们不能在失范和非失范之间建立有效的隔离带,对社会底线的突破就难以避免。从这个角度上说,“组团打飞的行乞”不仅是社会结构转型的结果,也是社会价值观、社会心态的产物。

  打着乞丐的旗号,却过着丰盈的物质生活,“组团打飞的行乞”在本质上是一种角色身份和消费能力的断裂。让作伪者得到应有的规训和惩罚,让普通劳动者得到应有的肯定和激励,才会消除“不劳而获”的机会主义的土壤,假乞丐才会遁形和消失。(杨朝清)

            

 

编辑: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