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东盟经开区千户归侨侨眷告别棚户区

23.11.2014  13:26

  2012年以来,广西—东盟经开区抓住住建部、国家开发银行开展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试点的机遇,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制度创新,初步形成了“以棚户区改造和公租房为主,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辅,保障性住房与商品住房互为补充”的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应保尽保和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需求全覆盖。

  不花一分钱就能住上电梯房

  2013年,陈金安夫妇告别了50平方米的砖瓦房,搬进了110平方米的电梯房。

  1960年归国的印尼华侨陈金安夫妇原先住的房子是当时国家的安置房,只有50平方米,尽管上级有关部门多次帮助维修,但经过半个多世纪风雨洗礼的砖瓦房已经破烂不堪。如今,通过“以房换房”的形式,陈金安夫妇不用花一分钱就住上了开发区中心区110平方米三室一厅的电梯房,“还帮我们装修,拎包就可以入住。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陈金安说。

  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辖区面积180平方公里,人口8万多人,原为成立于1960年的武鸣国营华侨农场,特殊时期曾安置印尼、越南等9个东南亚国家的归国华侨12000多人,现仍居住着归侨侨眷7000多人。开发区归侨侨眷、农场职工的房屋普遍陈旧简陋,存在安全隐患。

  2012年,广西—东盟经开区启动实施华侨农场综合改革,开工建设总投资12亿元的华侨城棚户区安置小区,通过“以房换房”、整体搬迁等方式,引导6000户归侨侨眷及农场职工到开发区中心区集中居住,彻底改善其居住条件。2013年10月,“华侨城”一期总建筑面积20.2万平方米的16栋1508套住房交付使用,顺利安置1112户约5000名归侨侨眷及职工。“华侨城”二期总套数为1428套,已开工建设4栋560套,现已进入装饰装修阶段,预计今年底完成交付使用。

  9902套保障性住房圆“安居梦

  广西—东盟经开区在实施棚户区改造过程中,除按照1∶1的比例无偿置换同等面积的商品房外,还给予每个被安置对象该项目10平方米商铺30年收益权。此外,对于搬迁居民,开发区优先安排就业,鼓励扶持创业,特别是从事第三产业,尽最大可能保障搬迁居民的利益,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广西—东盟经开区华侨城等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实施,解决了开发区部分偏远农场归侨侨眷、农场职工由于分散居住导致出行难和居住配套设施环境跟不上等问题。同时,通过建设大量保障性住房,吸引外来务工人员到开发区安居乐业,极大地改善了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就业创业环境。

  截至目前,该开发区共筹集各类保障性安居房源9902套,其中公租房2829套、经济适用房942套、廉租房120套、棚户区改造房6011套。在6011套棚户区改造房源当中,属于城市棚户区改造的2968套,属于农场非归侨危旧房改造的3043套。未来3年,广西—东盟经开区还将逐步引导更多归侨侨眷、农场职工转移到开发区中心区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