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绿色矿山建设的"广西样本":开采有序 复绿有方

02.09.2016  04:03

广西新闻网 记者 宋瑶

六汤稀土矿采空区治理前的面貌。(资料图)

经过治理,原采空区的生态环境逐渐恢复。 广西新闻网 记者 宋瑶 摄

编者按: 广西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采矿企业遍布全区各地,不少市县因矿而兴。随着矿业经济发展,矿区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加速矿业发展方式转变,打造集约、高效、清洁环保的绿色矿山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也是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行之路。 广西新闻网 记者日前赴崇左、大新、德保三地,走进国家级绿色矿山和自治区级绿色和谐矿山,了解绿色矿山建设的先进做法和经验。

科学开采不“搬山” 荒坡复垦披“绿衣

位于崇左市江州区太平镇宜村的六汤稀土矿是一座有拥有25年历史的老矿山,也是广西目前唯一具有采矿许可证的离子型稀土矿山。在开采初期,六汤稀土矿先后使用池浸和堆浸的开采工艺。堆浸技术又被业内称为“搬山运动”,即开采过程中把矿层上的土层搬走,久之,废土堆积成“”。“矿区里都是‘黄土高坡’。”中铝广西有色崇左稀土公司副总经理韦永坚向记者描述他初到此地看到的场景。2012年1月,韦永坚与公司团队接管该矿山时,池浸、堆浸工艺生产造成的约510亩采空区及渣场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治理,粗暴的开采方式使当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中铝广西有色崇左稀土公司先后投入500多万元,在原采区实施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工程。包括采用工程机械对地质灾害点进行整治,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对坡地梯地和凹凸地进行平整,为生物治理作准备;通过在坡地植树种草,防止矿区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的发生。

经过四年的治理,老矿区近510亩生态破坏区域已基本完成植被恢复工作,新增耕地400多亩,往日千沟万壑的废弃矿场已变为优良的甘蔗、木薯等经济作物种植基地,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原堆浸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恢复。

没有轰隆的机械作业声,没有漫天的尘泥黄土,记者站在六汤稀土矿的核心区域,只感受到绿意与平静。而就在平静的地面下,矿采作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韦永坚介绍说,矿区目前采用国家鼓励推广的原地浸矿工艺进行开采。通过导流孔向地下矿体注入浸出液,再从矿体底部收集稀土母液。简言之,在不搬山,不动土的情况下就能将稀土离子“”出。新工艺的使用,不但提高了资源回收利用率,而且减少了对矿山植被和地形地貌的破坏。

他们刚来的时候,村民们是有些抵触情绪的。”太平镇宜村村支书主任陈金南告诉记者,中铝广西有色崇左稀土公司刚进厂时,不少村民都担心重新开矿对当地环境造成二次破坏,直至看到山林日渐恢复,土地得以平整,大家才放心。“现在我们到矿区务工有收入,在矿区种甘蔗和木薯也有收入,确实是好事。”陈金南说。

废石“物尽其用”,废水“变废为宝

沿着盘山公路,记者来到置于深山的广西德保铜矿有限责任公司,这里是集采、选、冶于一体的广西最大的铜矿生产基地。令记者感到意外,这座掩映在山林中的矿场并没有与周遭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相反有一种共融的意味。

大家看到的这块地全是用矸石填出来。”德保铜矿副总经理吴邦强站在厂区的中控大楼前,指着面前的平地自豪地说道。顺着他的指引,记者看到平地上草地宽阔,绿植错落,与不远处的青山连成一片蓊郁的景致。

矸石是指矿床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石,与普遍将矸石堆弃到排石场的做法不同,德保铜矿把一部分矸石用于回填采空区,以稳定地压,防止坍塌。另一部分,则用于铺路或修建花园式的办公区和住宿区。

在废水处理方面,德保铜矿也探索出“变废为宝”的做法。吴邦强介绍说,他们把矿井里的水抽到山上的水池里进行沉淀,澄清后的水可用于设备运行和井下作业。而选厂在选矿时产生的废水,则通过沉积处理后,返回选厂继续使用。

废水除了能够循环使用,还能从中“淘金”。2013年,德保铜矿投入800万元开展尾矿废水有价矿物锡、铁、硫等元素进行综合回收利用,尾矿综合回收率将达到60%左右,该项目至今仍然取得持续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