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调查 去哪儿看白天鹅迁徙

14.08.2015  18:38

图①:内蒙古赤峰市达里诺尔湖面上飞翔的白天鹅。记者 吴 勇摄

图②:天鹅群栖息在高邮湖的冰面上。陈家斌摄(资料图片)

图③

  核心阅读

  白天鹅,学名大天鹅,因优雅、忠诚而家喻户晓,是全球易危动物。随着近年来多地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巡护措施的落实,白天鹅数量明显增多,人与自然愈发和谐。

  山东荣成:近万只白天鹅来此越冬

  “每年都惦着它们”

  本报记者 卞民德

  北方海滨,大多酷暑时节热闹,一到冬日就游人罕至。山东荣成,却是个例外。

  每年10月下旬,游人纷至沓来。尤其是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渔村烟墩角,虽有数十家“渔家乐”,但常常一房难求。

  其实,来这儿的人们最企盼见的,是一年中只有此时才会到来的特殊“客人”、能飞越世界屋脊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天鹅。

  “没人轰它、打它,慢慢它就不怕人了”

  可爱的白天鹅,生性胆小,警惕性极高,活动和栖息时远离岸边。然而,到了荣成,生活习性竟出现了奇妙变化,胆子似乎也大了起来。它们集中活动和栖息的区域,大多靠近人类生活生产区。冬季的岸上游人不息,而仅数米开外的海水里,白天鹅悠然自得,甚至会主动凑到游人身边取食。

  其实,白天鹅起初也十分警惕,并不会与人亲近。

  70岁的曲荣学,在俚岛镇烟墩角社区生活了一辈子。他的家,开门便是白天鹅聚集的海湾。上世纪80年代,几十只白天鹅出现在烟墩角。人往前靠一点,白天鹅就往后退一点,始终保持数十米的距离。

  “白天鹅来得越来越多,食物可能就不够吃,有些饿得不行会飞走,我就想着弄些玉米给它们吃。”头几次,他把玉米撒在海边,附近的白天鹅吓得一哄而散。不过,曲荣学发现,等自己走远了,白天鹅就会跑回来吃玉米。“没人轰它、打它,慢慢地它就不怕人了。”后来,一看到曲荣学提着玉米桶过来,不少白天鹅就围上来,争相抢食。

  “这些白天鹅是你们养的吧,怎么一点都不怕人啊?”皮肤黝黑、身材敦实的于壮志,是荣成大天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科研科科长,他经常听到游人问这样的问题。不仅在烟墩角,荣成市辖区内的月湖、马道河、桑沟湾、八河水库、绿岛湖、石岛湾等,都已成为近万只白天鹅的栖息地。这些区域,已远远超出保护区的地理空间。有的白天鹅,甚至会飞进乡村人家,无拘无束地与家禽同槽共食。

  关爱、保护白天鹅,已成一种责任

  白天鹅与人,都是这座城市的“主人”。荣成人对这些鸟儿的感情,宛若对自己的家人。

  今年年初,保护区值班人员接到电话,反映马道河里的一只白天鹅很长时间没有活动,可能被冰封住了。考虑到救助人员要半个多小时才能到,于壮志就请打电话的热心市民继续观察,有情况及时沟通。

  “也就十来分钟,他又打来电话,说自己看花眼了,白天鹅是在那休息呢。”说起来似乎有些好笑,但于壮志觉得,这说明市民保护白天鹅的意识很强,“否则这么大的区域,这么多的白天鹅,单靠保护区工作人员很难完全顾及”。

  同样,67岁的孙茂瑧也在续写着与白天鹅的故事。过去出海打鱼,退休后,他干起了巡护白天鹅的活——劝阻游客下海,让游客别乱投食物,一大早上岗,要一直等到游客散尽才下班。长近一公里的海岸,孙茂瑧一天下来不知要走多少趟。有一年2月,海水冰冷刺骨。有位游客用长焦镜头拍摄时,发现有只白天鹅好像受伤了。孙茂瑧穿上水裤,一步步靠近。原来白天鹅脚部缠了一个塑料袋,远看就像肠子外露,虚惊一场。

  孙茂瑧说,“每年到了时候,就老惦记着它们,只要看见它们来,心里就踏实了。”

  关爱白天鹅、保护白天鹅,已成为荣成人的一种责任。遇到水面封冻,保护区每天都组织人员投放各种食物。当地机关干部、部队官兵、村民、企业职工和学生等,都踊跃加入到保护白天鹅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