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成年人 过半都是“单身狗”

03.07.2015  18:43

        核心提示

        “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这句西方谚语流行多时,不过放在今天的美国,也许不再是无可辩驳的论断。根据2013年的统计数字,美国人口为3.1525亿人。2014年,美国成年人口中单身比例首次超过结婚人士:16岁以上成年人中50.2%、共计1.246亿的人为非婚状态。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冲进围城”了无兴致,而“单身狗”(单身人士在网络上的用来自嘲的称呼)则活得越来越精彩,婚姻,真的过时了吗?

        单身也骄傲

        过半人觉得没必要结婚

        卡琳·丹尼逊年届不惑,依然“剩着”。在她生活的大城市波士顿,“有大把大把的单身人士,单身真不算个事儿,我从没感觉到必须结婚的压力。”不过,在她26岁从明尼苏达州移居波士顿那会儿,40岁还单身绝对算“非主流”,足以让人侧目。

        如今大势已变。去年,美国成人中非婚姻状态的人数首次超过已婚者;有3100万人处于独居状态,约占成年人人口的七分之一,1950年这个数字是400万,独居者大多数集中在城市中心。

        这一年,近一半的新生儿由单身母亲生育;同住一屋檐下、共同养育孩子却没结婚的伴侣比1950年的数字增加了两倍;从没结过婚的美国成年人占人口总数20%,创历史之最。

        这些数据可能会惊吓到“老古董们”,但对新生代来说却再正常不过了。纽约大学社会学家埃里克·克莱嫩贝格认为,婚姻观念的转变意味着美国社会正经历“60年来最重大的社会变革”。对这种变化,社会学家还没来得及给它一个定义,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影响的不仅仅是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关系,还将对住房市场、医疗保健政策、育儿理念到教会发展等各个领域带来冲击。它同时也映射着现今美国社会观念的多元、阶层的分隔和社群结构的变化。

        单身不孤单

        单身汉热衷建设社区文化

        1950年,78%的美国家庭以一对夫妇为中心;2011年,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显示,这种家庭结构的代表比例已降为48%。2014年,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说明,16岁以上成年人中50.2%、共计1.246亿的人为非婚状态,而在1976年,该比例仅为37.4%。

        单身人口比例的增加,当然不能简单理解为“不想结婚的人越来越多”,有一个重要因素必须考虑,就是美国人结婚的年龄比过去大大推迟了。1960年,女性初婚平均年龄为20岁,男性为22岁;到今天,初婚年龄已推至女27岁和男29岁。这就是说,固然未婚人数是增多了,但这些人不一定会保持单身到最后。

        推迟结婚的现象背后,蕴含着美国社会文化一个巨大的变化。“晚一点结婚”带来了一种新的人生阶段,社会学家称之为“萌芽中的成年期”或“延迟的青春期”。在这个阶段,人们专注于发展事业和充实自我:他们会经常外出就餐,每天加班到很晚,建立一个亲密的朋友圈,一起做各种活动。虽然有些社会学家也曾对此表达过忧虑,嫌弃今天的美国青年普遍不够“成熟”,但也有一些学者指出,这个“不想长大”的成年人群体恰好弥补了当今社会一个越来越明显的缺失,即社区文化的衰退。

        从丹佛、底特律到波士顿,有良好教育背景、经济独立的单身贵族们入住各工业城市中心的公寓,成为消费主力,加入各种体育俱乐部、文化机构、社区协作组织和志愿者团队,为重振城市中心的经济信心和文化活力贡献不少。  “独居的人并不想过孤独的生活,于是他们花很多时间参加公众生活,”克莱嫩贝格说。

        单身含义多

        有的人仅仅是不愿登记

        在统计数据上,“单身”指的是非婚姻状态。但在今天的美国,“单身”的具体含义却有多种解释。

        德保罗一个人住,而“非婚者平权组织”的主席莎拉·赖特和爱人同居多年,但一直没结婚。“我不把自己称为‘单身’,因为我不是,我是有伴侣的,”她说。

        休·赖恩在大众眼里更是个另类的“单身”:他和另两个男人在纽约同居,并把这个三人组合称之为“家庭”,最近一起买下一栋房子。

        住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希拉·阿里亚斯有一个6岁女儿和一个3岁儿子,她和孩子的父亲曾经同居,但从未结婚,现在已彻底分手。对于一个仅高中毕业、没有稳定工作的单身母亲来说,照看两个孩子的负担十分沉重。在失去一份翻译的工作后,她不得不搬进父亲的房子。虽然她最近找到了新的工作,经济上依然捉襟见肘。

        过去十年中,美国同居并养育孩子的“非婚家庭”增加了10倍,其中大部分属于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而且他们的同居关系往往没有已婚夫妇稳定持久。

        婚姻咨询师洛丽·戈特利布说,互联网帮助人们大大扩大了交友圈,但也会误导人们产生“选择很多”的错觉:只要伴侣稍微有点不让人满意,人们会想:大不了再从其他几千份档案中再挑一个。“选择即自由,自由即有选择,这是非常美国式的理念,”戈特利布说,“但如果面临太多选择,真的会让人无所适从。”她认为,维系一段健康的情感关系关键在于学会妥协,但很多美国人头脑里从无“妥协”概念。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