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满贫困群众小康梦——崇左市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综述

05.08.2015  19:52

圆满贫困群众小康梦

——崇左市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综述

  2014年10月17日全国第一个“扶贫日”当天,崇左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克到扶绥县柳桥镇贫困村坡利村实地调研,研究精准扶贫工作情况,并向全市发出号召:市委书记、县委书记、镇党委书记、驻村第一书记、村党支部书记等五级书记要到扶贫点去研究扶贫,动员全市党员干部齐心协力,推进崇左市扶贫开发工作,在全市掀起“五级书记”抓扶贫的高潮。

  7月23日,记者再次来到坡利村采访,只见进村水泥道路笔直宽阔,道路两边的草花梨等珍贵树种已长成一米多高,叶子翠绿诱人;蓝天白云下,翠绿欲滴的竹子围绕村庄,新落成的村级篮球场、新办公楼、文化舞台十分抢眼,村子巷道、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在村边静静流淌……

  时隔不到一年的时间,坡利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是崇左市紧紧围绕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以及贫困地区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谋划,摸清家底,精准识别,落实领导责任制,突出“666”精准扶贫工作思路,努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工作大格局,全力筑贫困群众小康梦的一个缩影。

  摸清家底明确目标精准发力

  穷不生根,富无天生。只有抓精准识别,精准核实,进一步摸清家底,才能精准发力。因此,根据习总书记“确保贫困人口2020年如期脱贫”的重要指示,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在2014年识别出来的40.35万贫困人口的基础,制定了崇左市《2015-2020年贫困人口减贫倒排计划表》,全市2015-2019年减贫人数分别为6.1万、9万、9.3万、9.6万和5.75万,实现到2018年全市贫困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2019年巩固稳定脱贫成果、2020年与全国全区一道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

  为了把全市的贫困状况摸得更加清楚、目标更加明确、脱贫措施更加精准,市委、市政府决定从今年7月份开始,集中力量用1个半月的时间,组织市、县四家班子领导、机关单位、乡镇干部群众,按照“四看一表一责”的工作方法和要求,对全市40.3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287个“十三五”贫困地进行再识别、再确认,按照致贫原因再次细化分类,共划分出五保、低保、危房、教育、外出务工、异地搬迁及其他致贫等七类,其中教育贫困细分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大学教育五类,其他致贫分为因灾、因病、因残、缺地、缺水、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基础条件差、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10类。通过再次识别,进一步摸清了底数,为进一步开展精准扶持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根据“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科学制定本地脱贫规划,实现对贫困人口精准发力。

  以此同时,市委、市政府全市精准扶贫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今年7月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纪念建党94周年暨加强党政领导扶贫责任制建设座谈会,并研究审议《崇左市关于加强党政领导扶贫责任制建设的决定》;7月13日,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精准扶贫工作。7月16日,举办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培训会,传达学习中央和自治区有关精神,部署全市精准扶贫工作。此外,各级党委(党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以及各成员单位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的重要内容,深入研讨、深化理解,把讲话精神融入指导工作、推进工作中,促进全市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

  落实责任变农户“单打独斗”为与干部“同舟共济”

    调查核准是基础,抓点是关键。因此,为确保全面完成“十二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目标任务,谋划“十三五”时期扶贫攻坚工作,确保贫困人口2020年如期脱贫,崇左市创新建立了“先难后易、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精准扶贫工作新机制,大胆探索,围绕扶贫开发“硬骨头”攻坚拔寨。

  市委黄克书记深入龙州县开展扶贫综合示范点现场办公,并决定在下冻镇建立崇左市龙州县上东扶贫综合示范点,把上东扶贫综合示范点建成龙州县的示范点、崇左市的先行点,乃至全区的先进点,打造成为自治区"十三五"时期精准扶贫示范点。

  为加强精准扶贫工作的领导,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我市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党政领导扶贫工作责任制建设的决定》等文件,落实党政一把手扶贫工作责任制度。市委、市政府建立四家班子领导联系县制度,落实党政一把手扶贫开发责任,推行"领导干部驻村蹲点"制度、"一线工作法",组织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发现问题,带着资金、技术进农家,解决难题,点对点帮扶,为贫困户解决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和困难,变农户"单打独斗"为与干部"同舟共济",帮助贫困户转变了思想观念,增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变"输血"为"造血",必须要将救济式扶贫转变为开发式扶贫,增强自身"造血"功能。针对扶贫攻坚工作中存在底数不清、靶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等问题,我市还制定出台了《关于创新和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整合资源支持和推进扶贫开发生态移民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改革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金融支持扶贫开发的实施意见》和涉及教育攻坚、产业发展、卫生计生、生态移民等20个扶贫攻坚配套政策文件,全面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实施"666"工程扶贫方式变"粗放式"为"精准式"

  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关键是要抓落实。因此,"十二五"以来,市委、市政府把扶贫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重点实施精准扶贫"666"工程,扎实推进扶贫攻坚。第一个"6"就是突出"6个重点",即把发展扶贫产业促增收、开展教育攻坚"拔穷根"、推进基础设施夯基础、实施生态移民"挪穷窝"、实施连片脱贫展新貌、落实优惠政策强保障等六个方面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确保精准扶贫卓有成效。第二个"6"就是实施"六个精准",即是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第三个"6"就是狠抓"六个扶贫",即是狠抓以甘蔗"双高"为主导的产业扶贫、教育扶贫、边贸扶贫、劳务扶贫、生态文化旅游扶贫、异地搬迁扶贫。

  建市以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全市自上而下树立扶贫攻坚是最大民生的理念,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从最偏远、最贫困、最落后贫困村入手,全市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亿元、行业扶贫资金89亿元,实施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兴边富民行动大会战、整村推进等工程,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地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显著改观。全市贫困人口由2010年底的74.49万人减少到2014年底的40.35万人,4年扶贫攻坚脱贫人口34.1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0年底的37.52%下降到2014年底的18.7%。

  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危房改造、农网改造升级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十二五"以来,全市共投入财政资金9.35亿多元,实施农村村屯道路、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危旧房改造等项目1.24万个;投入资金1.04亿元,实施水利设施896处,实施中小河流治理8.8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95平方公里。

  全市十二年来的扶贫开发工作,贫困地区新貌换旧颜,产业兴旺,群众幸福指数得到逐步提升。全市扶贫工作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市扶贫办先后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全国扶贫开发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先后荣获"全区扶贫培训先进单位""全区扶贫宣传先进集体""全区扶贫开发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回顾过去,拼搏中结出了累累硕果。展望未来,精准扶贫工作任重道远。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将迎着新一轮扶贫开发的热潮,再扬帆起航,圆满群众的小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