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稻田 痴心育种——记玉林市高级农艺师韦裕廉

22.08.2018  09:51

  他几十年如一日进行杂交水稻新组合选育技术研究,成功测交筛选出野败型不育系的强优恢复系IR24,为我国杂交水稻三系配套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就是玉林市高级农艺师韦裕廉。

  1961年,韦裕廉从广西农学院毕业后,分配到玉林市农业科学院工作,并担任粮食作物研究室主任,主持杂交水稻新“三系”的选育和相关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韦裕廉出生于贵港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在农村长大,他目睹并感受了农民辛勤的劳作后,种植的水稻却收成微薄。如何选育优质的水稻品种,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呢?韦裕廉决心做出个样子来。

  利用玉林和海南岛的有利气候条件,韦裕廉从1970年开始协作攻关,实行一年三造杂交育种材料加代选育,并加快选育进程。

  1971年-1973年,韦裕廉参加由袁隆平牵头开展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优势利用研究协作和广西协作组,开设、主持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课题,首先测配筛选出野败不育系的强优恢复系IR24。

  提起在海南水稻育种的4年多时间,韦裕廉仍然感慨万千。“那时候,需要玉林和海南两头跑。在海南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住的是在田间地头搭建的茅草房。当时育种团队里只有3个人,耕田、育秧苗、插秧,都是依靠人力去完成。”韦裕廉说。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韦裕廉创造了一个奇迹。1972年,韦裕廉选用IR24等东南亚品种及其他品种,与71-72A和V20A测交,发现IR24具有较强的恢复力,优势很强,野败不育系从此找到了恢复系。1973年,韦裕廉成功筛选出野败型不育系的强优恢复系IR24,实现了我国水稻三系配套。

  在此后的杂交水稻新组合选育工作中,韦裕廉创造了一个个里程碑,先后育成和推广了籼优玉83、博优175、特优18等三个组合。这三个组合和恢复系玉175的选育与应用研究项目,分别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81年,“籼型杂交水稻”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

  “从60年代初开展水稻矮化育种,实现了水稻由高秆到矮秆的革命,到当前育成了一批高产、优质、抗逆性好的品种,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这是大家协作的结果。”这位慈祥的八旬老人提起这些重大成就,一如既往地谦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