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半年新能源比重增加 助推广西绿色发展

17.08.2016  00:35

2016年上半年,面对持续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全区各级各部门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全区规模以上能源生产总体平稳,新能源比重增加,助推广西绿色发展。

一、新能源比重提高

上半年,规模以上能源生产总量3292.42万吨标准煤(当量值),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微降0.04%),比一季度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一次能源生产量606.8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6.4%,一次能源生产量占规上全部能源生产量18.4%,比去年同期上升1.0个百分点。

(一)风电、核电推动发电量持续增长,火电比重大幅下降

今年3月以来,规上工业发电量一直保持正增长态势。上半年,全区规上工业发电量621.9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增速分别比去年同期和一季度回落2.8、1.1个百分点。其中,水力发电量338.3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4%;火力发电量241.48亿千瓦时,同比下降23.0%;风力发电量4.76亿千瓦时,增长102.6%;核能发电量37.31亿千瓦时。

从发电构成看,火力发电量(扣除生物质发电)占发电量比重为36.1%,比去年同期下降11.9个百分点;水力发电量占比为54.4%,比同期上升5.9个百分点;以生物质发电、风力发电、核能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量占比为9.5%,比同期上升6.1个百分点。

(二)原油加工降幅收窄,主要成品油“两增一降

上半年,全区规上原油加工量706.01万吨,同比下降4.4%,降幅比一季度收窄4.2个百分点。汽油生产量226.55万吨,同比增长3.0%;煤油生产量51.89万吨,增长8.3%;柴油生产量268.45万吨,下降15.2%。

随着原油加工逐渐恢复,其他油气产品增长面达71.4%。其中,原油开采量25.89万吨,同比下降7.7%;天然气生产量0.22亿立方米,增长1.7倍;燃料油生产量10.28万吨,增长19.5%;液化石油气生产量47.02万吨,增长7.5%;石油焦生产量20.75万吨,下降13.1%;石油沥青生产量10.1万吨,增长20.4%;其他石油制品生产量45.62万吨,增长13.2%。

(三)原煤生产降幅收窄,焦炭产量连续上扬

随着百矿集团煤电铝一体化项目竣工投产,全区原煤生产持续回升。上半年,全区规上原煤生产量185.42万吨,同比下降5.1%,降幅分别比去年同期和一季度收窄28.0、24.7个百分点。其中,褐煤生产量135.90万吨,增长11.8%;一般烟煤生产量36.98万吨,下降34.7%;无烟煤生产量12.53万吨,下降27.6%。

上半年,全区规上焦炭生产量326.98万吨,同比增长16.0%,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半年加快17.7、9.7个百分点,呈现连续9个月上扬的态势。

二、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新能源发电量虽有增长,但总量依然较小

随着广西防城港核电有限公司一号机组、华润新能源(容县)风能有限责任公司并网发电,上半年规上新能源发电量累计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倍。然而,新能源发电量总量依然较小,比重仅占规上发电量9.5%。

(二)一次能源生产量少,能源对外依存度依然较高

一直以来,广西能源都面临“缺煤少油无气”的困扰。从上半年数据分析,一次能源生产量仅占规上能源生产量18.4%,能源对外依存度依然较高。

(三)能源生产虽总体稳定,但压力依然较大

从上半年数据分析,近六成能源产品生产实现增长,但依然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一是 全国煤炭行业都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问题,广西原煤以低热值的褐煤为主,生产降幅收窄原因在于百色百矿集团煤电铝一体化项目竣工投产,百矿集团下属三个煤矿产量累计90.70万吨,拉动原煤生产上升10.2个百分点,然而全区11个煤炭生产企业中,仍有6个企业产量下降,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二是 电力需求较弱,6000千瓦及以上发电机组利用率低。上半年,全区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0.6%,工业用电量同比下降2.2%。6000千瓦以上发电机组平均利用小时为1794小时,比2015年下降84小时;火电机组平均利用小时为1340小时,比2015年下降524小时,火电机组普遍处于轮停限产状态。

三、几点建议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将绿色发展放在了更高、更重要的位置。面对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形势,要进一步优化能源产业结构布局。 一是 加快能源生产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推进防城港核电站一期(2号机组)工程并网发电及二期工程建设,创造便利条件加快推进风电项目及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推进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实现煤电高效清洁利用;进一步加大新能源的利用率,全面消纳新能源发电,积极保障核电、风电、光伏电等清洁能源供给。 二是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扩大电力需求。继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改变生产生活用能方式,进而扩大全社会用电需求增长。 三是 积极推动投产企业上规入统。各级各部门应积极指导投产能源企业上规入统工作,配合企业尽快纳入统计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