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广西经济建设成就综述

09.11.2016  19:40

  这是一段不同寻常的历程,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

  这是一段催人奋进的征途,前方道路清晰,脚下步履坚实。

  回望过去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指引下,自治区党委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主动适应新常态,沉着应对困难与挑战,着力在“优结构、增动力、扬优势、补短板”上下功夫,走出了一条新常态下具有广西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在转型中增长,在困难中突破,在发展中蜕变……5年征程,交给历史和人民的是一份值得书写的精彩答卷:“十二五”末,广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8万亿元,年均增长10.1%;财政收入达2333亿元,是2010年的1.9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万元,经济发展总体进入中等收入阶段。

   发展方式之变: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  

  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结构调整陷入阵痛期,深层次矛盾和短期困难交织,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

  面对新经济形势下的大考,广西该如何破题?

  因势而谋、顺势而为,方能立于潮头。

  “广西经济发展方式比较落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在经济进入新常态,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时代背景下,依靠资源投入带动增长的粗放型经济已经难以为继。要主动适应新常态,打好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实现经济由传统增长动力向新的增长动力转换。”这是自治区党委结合中央精神、时代背景以及广西实际作出的理性分析和科学决策。

  一次次重大专题会议谋篇布局,勾画出广西经济转型发展的步履——

  工业发展大会,谋划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型工业化跨越发展;

  旅游发展大会,吹响了加快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冲锋号;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会,以优化环境激活非公经济的一池春水;

  服务业发展大会,打造广西经济发展新引擎;

  生态经济工作会议,探索绿色转型绿色崛起之路。

  ……

  今年9月的创新驱动大会上,广西提出了以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企业创新等为核心,加快建设创新型广西。

  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发展方式之变带来的是发展质量的变化、经济活力的迸发。

   产业转型之变:老树新枝与破茧成蝶  

  10月,南方秋日的热度依然未减。2016中国国际铝业周,国内外大咖云集广西,为铝工业发展谋求脱困之道。广投集团旗下的柳州银海铝业引起了企业代表和专家的关注。“目前,我们拥有中国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4’热连轧生产线,从这里生产出的超宽铝板带材,已经广泛运用于铁路、集装箱以及建筑安装、电子电器等领域”,站在一片繁忙的生产车间,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吴大奎面对前来参观的嘉宾侃侃而谈,“全面向铝深加工和铝产品服务领域拓展,是当前银海铝的战略选择。

  崇左市扶绥县渠黎镇笃邦村,连片的蔗海碧波起伏,经营规模化、种植良种化、生产机械化、水利现代化,由政府推动的“双高基地”建设,寄托着蔗农的“甜蜜希望”。

  从依靠资源优势发展壮大,到注入创新的因子寻求脱困,铝业、糖业,广西的两大传统支柱产业,当下正掀起“二次创业”的浪潮。

  2016年春天,北京,两会进行时,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谈到广西产业转型的方向和思路:一方面,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传统支柱产业“老树新枝”;另一方面,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现代服务业,促进广西产业发展“破茧成蝶”。

  “老树新枝”与“破茧成蝶”,这是一场关于新生与蜕变的产业重构。

  传统产业在转型中激发活力——

  柳州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走自主创新、自主品牌之路,与新技术拥抱、开拓新市场,让广西汽车业在“红海”中挖出一片“蓝海”。

  新兴产业在孕育中催生新动能——

  北海,这个以白浪沙滩闻名于世的风景旖旎之地,如今已成为北部湾经济区的“硅谷”。一批全球知名电子企业相继扎根,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效应。

  轨道交通、机器人制造、石墨烯产业、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从无到有,从弱变强,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已超过500家。

  现代特色农业焕发青春——

  近千个各具特色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如同美丽的珍珠,在八桂大地上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连面成区,构建起广西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

  服务业成为发展新引擎——

  现代物流业、商贸服务与会展业、节能环保等服务业蓬勃发展,电子商务交易额井喷式增长,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0%。广西经济已经进入工业、服务业双轴驱动的新格局。

   区域竞争力之变:南国边陲跻身开放前沿  

  南宁火车东站,高速列车南来北往,川流不息,昂首进入高铁时代的广西,人流、物流、资金流在加快集聚。短短几年间,广西高铁通车里程实现从0公里到1700多公里的跨越,接近全国总里程1/10。以南宁为中心,广西“12310”高铁经济圈跃然而出。曾经的天南海北,如今朝发夕至。

  吴圩国际机场,航标闪烁,起降繁忙,以新航站区为枢纽,138条国内国际航线织就的空中网络,缩短了广西与全国乃至世界的距离。

  八桂大地上,40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横贯于秀美的山水之间,通达14个地级市以及80%的县级节点,区域之间的经济人文往来更趋紧密。

  北部湾畔,碧海蓝天,风正帆悬,截至2015年底,全区沿海沿江港口吞吐量已超3亿吨。

  曾经是南国边陲、“神经末梢”的广西,如今一跃成为连接中国-东盟的“国际枢纽”。

  贯彻落实党中央赋予广西“三大定位”的新使命新要求,自治区党委的思路清晰、步伐坚定:对外围绕建设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加快构建海上东盟、陆路东盟、衔接“一带一路”、连接西南中南、对接粤港澳的“五大通道”;对内优化铁路、公路、水运、航空、油气管网“五张网络”建设,努力实现“高速县县通、高铁市市通、民航片片通、内河条条通”,促进全区基础设施成网成型成体系,增强发展支撑能力。

  3504亿元!这是“十二五”期间,广西完成的交通固定资产投资额总量,是“十一五”的2.2倍,再创历史新高。

  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支撑,广西对资源的吸附能力日趋增强,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不仅体现在产业的变革、发展环境的完善上,更体现在人与地区发展的融合中。

  以中央精神为指引,广西提出了以集约、低碳、绿色、智慧、人文、宜居为理念,以大县城战略为主攻方向,走出一条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五年来,一批宜居之城、特色之城在八桂大地崛起:柳东新区,以汽车产业为引擎,产、城、人相互融合,互促发展;凭祥市,一张居住证的改革,让许许多多流动人口不再生活在城市的边缘;都安瑶族自治县建起农民进城创业园,搬出大石山区的生态移民有了稳定的工作,幸福的家庭。

  城镇化,既是承载又是引擎,既惠及民生又推动发展。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广西城镇化率47.1%,比2010年提高7.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广西,在开放发展中把准方向,在建设家园中找到幸福。(骆万丽)

编辑:陈轶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