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遗产风韵 抒家国情怀 ——《花山》《冯子材》参演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侧记

20.09.2016  20:34

新编历史壮剧《冯子材》剧照。


壮族音乐舞蹈诗《花山》剧照。



本报记者  秦  雯  文/图

9月14日,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北京落下帷幕,广西代表团参演的壮族音乐舞蹈诗《花山》荣获剧目银奖、新编历史壮剧《冯子材》荣获最佳音乐创作奖。这两台优秀剧目代表了广西近年来舞台艺术创作的最新成果,是广西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缩影和见证。在全国最高水平的民族文艺舞台上,广西文艺工作者以昂扬的姿态尽情展现我区绚丽多姿的民族历史文化。

展开一幅民族文化画卷

一个民族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历史?壮族音乐舞蹈诗《花山》选择用“时空对话”来寻找答案——庄严又神秘的红光洒满舞台,壮家儿女面向花山岩画虔诚凝望,那些凝固千年的符号,是壮族先民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作为世界首部以岩画为题材的音乐舞蹈诗,由广西演艺集团歌舞剧院演出的《花山》登上会演舞台的表现,可以用“惊艳”两个字来形容。历史的沧桑岁月、生活的千姿百态在“太阳之下”“月亮之上”“繁星之间”“山水之中”碰撞交融……绚丽的舞台、动听的音乐、独特的舞姿,铜鼓、绣球、壮锦等特有的民族文化元素,被巧妙提取并融于舞蹈意象之中,结合壮族多声部的民歌音乐,广西壮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生生不息的精神风貌跃然舞台之上,观众们掌声不断,好评如潮——

这是古老艺术和现代技术完美结合的一场演出,呈现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壮观与神奇。演员的服饰和舞蹈很有民族特色,音乐空灵透彻,舞台效果特别震撼!”大学生初阳观看演出后赞叹。曾经到过左江花山岩画景区的观众张先生感慨道:“每个演员都用灵魂在舞蹈,为我们讲述了如此动人的故事,看完之后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在北京生活了10多年的广西人刘先生说:“看到铜鼓、绣球这些壮族元素感到很亲切,勾起了我的思乡之情,也让我深感自豪!

业界人士对《花山》赞誉连连。国家一级编导邓锐斌认为该剧取材好,从“花山”引出了对广西这片美丽神奇土地的解析,舞蹈语汇丰富,民族文化元素融合巧妙。资深演员韩廷琪激动地说:“《花山》是这届会演里很出色的一部,它的艺术构思太奇妙了!舞蹈编排、灯光设计很有想象力,这台节目拿到国际舞台上去也是非常优秀的!”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单体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岩画景观,今年7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广西文艺工作者选择这一突出壮族历史与地域特色的典型文化符号进行艺术演绎,围绕当代与远古的对话展开,将生活中男女劳作、相遇相恋、结婚生子的过程与岩画中太阳、月亮、铜鼓、绣球等意象相互呼应,在彼此的对照中展现壮族人民的智慧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据总导演赵明介绍,为了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呈现最佳艺术效果,历经多次打磨提升的《花山》将贯穿全篇的“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的文化寻根主题,与壮族人“从花里来、到花里去”的生死观相结合,追求一种富有生命意味、历史厚重感以及哲学思想的结局。从一个民族的历史上升到对生命的哲思,《花山》展现了壮民族生生不息的和谐景象。

吟唱一曲爱国主义颂歌

9月10日晚,北京长安大戏院座无虚席,新编历史壮剧《冯子材》在此震撼上演。挽狂澜于既倒,救国家于危难,暮年将军冯子材抬棺上阵,军民团结舍生忘死。“国是我的国,我命是国命”“人在阵地在,人死骨不歪”“不到十丈不开炮,不到五尺不举刀”……民族英雄擎天之语铿锵震耳,荡气回肠!当《冯将军歌》再次唱响,为国捐躯的英灵们缓缓聚集到白发白须的老将身后,耿耿忠魂,筑起巍巍丰碑……台下掌声雷动,久久不息,不少观众潸然泪下。

在民族危亡的紧急时刻,冯子材挺身而出,他不仅是广西的英雄,更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北京观众冯先生振奋不已。带着孩子前来观演的石女士说:“真是太有意义了!孩子看了很有感触,这个剧对她的影响是深远的。”观众毕女士说:“这个剧带来催人上进的正能量,很符合当今时代主旋律。”“第一次看壮剧感到很震撼,演员唱腔很优美,舞台表现很细腻,把民族英雄的事迹演绎得生动感人,我想我从此爱上了壮剧!”戏剧爱好者韩先生表示今后将更关注广西文艺作品。

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是少数民族文艺创作的主旋律。由广西戏剧院创作排演的《冯子材》取材于真实事件,将“镇南关大捷”这一中国近代史上唯一一次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之战在舞台上进行了成功的艺术演绎与生动再现,反映广西各族人民一脉相承的众志成城、共御外辱的爱国精神。探关、受命、点兵、出征、驰援、血战、祭墙……一幕幕血与火的洗礼,一声声情与义的咏唱,展现中华儿女面对列强决不手软,守护疆土不弃一寸的决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剧是壮民族代表剧种,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广西土生土长的特色剧种。《冯子材》进京参演,由少数民族剧团在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演出少数民族题材剧目、唱颂少数民族英雄,具有深远意义。看完演出,88岁的著名戏剧教育家徐晓钟难掩心中激动,紧握着总导演熊源伟的手说:“感谢广西,感谢你们带来这样一部好戏!《冯子材》歌颂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抵御外侮的胸怀和情感,塑造了我们的民族之魂,很振奋,很教育人!

神秘的祭祀仪式,古朴的壮寨丛林,原汁原味的壮族山歌……剧目《冯子材》在追溯一段铁血记忆的同时,也着力展现壮族人民的生活画卷。“壮剧是壮族原生性的戏曲剧种,它源自生活,表现生活,具有独特的表演模式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冯子材》用小剧种演绎大事件,更彰显大气魄!”广西壮剧团团长唐红友说道。

开启一段文艺创新旅程

壮乡广西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沃的土壤。近年来,广西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排演了一大批富有民族特色、彰显时代精神的文艺佳作。“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花山》《冯子材》主创团队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牢记于心,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以传承为底色,用创新来点睛。

壮剧《冯子材》不仅在服装设计上巧妙突显民族元素,更在剧情里运用傩面具及巫师祭祀等民俗素材,充分展示了壮剧音乐委婉动听、韵味悠长的风格特点。在艺术表现上,将壮剧表演形式和现代观众审美需求相结合,器乐上既突出壮族特有的马骨胡和铜鼓之音,又引入电子音乐、交响乐等。为了充分展示千古岩画的神秘,在舞台效果上,《花山》使用了现代舞美手法,借助高科技手段,营造如梦如幻的秀美山川,勾勒出壮族先民朦胧而清晰的形象。

令人欣喜的是,由国内一流艺术家担纲主创的《花山》《冯子材》剧目,在打造“桂风壮韵”文艺精品的同时,坚持起用本地编导和演员,以作品为载体和平台,锻炼培养广西优秀青年艺术人才。《花山》执行导演李钒告诉记者,该剧全体演员都来自广西歌舞剧院,平均年龄20多岁,“此次大胆起用广西本土舞蹈演员担任主演,无疑是对演员的极大激励。

剧中饰演“花婆”的壮族姑娘廖靖雯,在进京演出前一周才接到角色任务。“花婆”是剧中新添的重要角色,是《花山》“锦绣·轮回”篇章中的灵魂人物,这个来源于壮族民间传说的人物被视为壮族生育女神和儿童守护神。为了尽快熟悉角色,廖靖雯每次都要顶着好几斤重的闷不透风的头罩排练舞蹈,反反复复,汗滴如雨,但20岁的年轻姑娘从不喊累……

广西青年戏剧演员李森饰演冯子材,这是27岁的他首次担纲大戏主角。作为全剧核心人物,从第一幕到第八幕,20多个唱段,时而高亢时而悲愤时而婉转,情绪拿捏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全剧的艺术观感。为了塑造好英雄形象,他化压力为动力,一遍遍练,一遍遍磨,全身心投入。当剧中只剩下他一人站在镇南关前,苍老的身躯、落寞的背影,唱出对牺牲将士们的情感,在场观众无不动容……大幕落下,李森心绪难平:“真的希望这部剧可以激励现在的青年,希望在这个时代多一些像冯子材这样的人,为国家从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