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闪亮黄浦江

25.11.2015  11:39

花山》剧照

更多演出资讯 请关注广西演艺集团官方微信


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自治区文化厅策划指导,广西演艺集团与广西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壮族岩画音乐舞蹈诗《花山》,发生于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打磨在壮美如画的八桂大地,于10月20日翩然而至黄浦江畔,惊艳第十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把花山的魂献给世界

上海文化广场,上海最重要的地标之一。在这个舞台上,来自壮乡的舞者,将穿越时空的生命对话徐徐展现,将神秘与神奇融为力量的史诗故事娓娓道出,将壮族先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符号记忆一一还原,将古老壮族勤劳、勇敢、奋斗的民族精神精彩呈现——

幕布上的左江,晨色清明,带着鸬鹚的渔夫驾着小舟缓缓而来。别出心裁的服装设计、匠心独运的场景布置,40多位舞者简洁、干净的动作,“嗖,嗖,嗖”的声响在节奏和方位上掐得分毫不差,实属罕见。这一幕为整场演出定下基调,预示着这是一部别具一格的,融入了现代舞、芭蕾舞创作手法,民族性、国际性表达方式兼具的作品。

场下不少上了年纪的观众在暗自揣度、小声嘀咕:“啊,在说什么来着?怎么回事?”年轻观众则兴趣颇高,从一开始就前倾着身体边张望边说:“好酷!

音乐再次响起时,花山岩画上舞动的“红人”轻盈地走出画面,活生生地呈现在舞台上,与勤勤恳恳劳作的今人凝视、神交、意会、舞动;时空交错穿越,刀耕火种、狩猎、战争,男人力量之美呈现的背后,是现代壮族人在追寻自己的血脉……

具象的花山是壮族生命的摇篮,舞台上的《花山》是祖先梦、民族梦的延续,是壮族人民对壮锦般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是一场超赞的演出!”在中国工作、生活了14年的百老汇娱乐公司主席、首席执行官TOBY  SIMKIN一边比划一边赞叹——色彩、灯光、音响、舞美、动作,每个元素整合起来造就了这么一台独一无二的演出,很了不起!《花山》从新的角度展示了中国,没有一句台词却做到了让外国人都能懂得它所要表达的故事,让人情不自禁地感叹:“啊,中国原来不是印象中的那个样子。”他觉得,这部作品展现的是人,讲述的是某一文化当中独特的事物,以及人的历史:“与其说这场演出向人展示了广西,不如说它展现的是人。别开生面,与中国许多其他演出不同,让人耳目一新。

在上海很难观赏到这么一部取材于岩画景观、民族性强的作品。”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感慨:“《花山》的舞美特别漂亮、整体气势宏大。我们在观看的过程中很受启发——将民族文化遗产搬上舞台,以现代艺术来展现是可作为的。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太多、太丰富,文化工作者只要将其精神和元素领会、挖掘,便会带来文艺上的大发展。”

花山》的脚步不仅仅留在了上海文化广场,上海宝山区、奉贤区、青浦区、崇明县,以及南京文化艺术中心、杭州剧院都记录下了它翩跹的倩影。

演员们以娴熟的技艺、成功的演出,把花山的美、花山的韵‘活化’了,活态地呈现给广大观众,把花山的魂献给世界,让世界了解花山、让花山走向世界!”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顾航如是说。

简朴画笔上的超凡想象

复活广西左江沿江200多里的美丽画卷,演绎壮族先人的生命密码,为上海观众开启心灵穿越之旅的《花山》,是广西演艺集团积极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诚意之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

循着有力的精神指引,广西演艺集团将原创剧目创排的重点集中在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上。“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是2016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惟一项目,花山岩画是保存了壮族先民伟大艺术杰作的载体,我们取材于此,展示广西壮民族厚重的文化历史和时代风貌,应该大有可为。”在广西艺委会论证《花山》项目可行之后,广西演艺集团董事长林燕飞期待在《花山》的创排过程中,挖掘出历久弥新、体现时代精神的元素,不断赋予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新的生命、新的魅力,充分展示新的气象、新的风采。

为了组建强规格的主创团队,自治区文化厅及集团领导“几顾茅庐”,诚邀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艺术指导赵明担任总导演。赵明3次到花山实地考察后才接下这一任务:“曾有朋友告诉过我,花山岩画提供给编舞者的仅仅是简朴至极的画笔,靠这么单薄的一点点素材怎么做文章啊。的确,壮族的文化符号真的不好懂,对此我也很忐忑。但也正是这样的不好懂、高难度,让我对自己发出了挑战——从一个不同视角去看待这些文化符号,说不定就是一个特别的感觉。

赵明出马后,《花山》很快组建了由国内优秀艺术家组成的主创团队:总导演赵明、编剧任卫新、作曲刘彤、舞美张继文、服装设计李锐丁、灯光设计伊天夫等。他们以饱满的热情、虔诚的追寻、解密、想象,展开了对壮民族历史文化的探索。

作品创作历经3年,主创团队深入群众,扎根基层,以严谨的创作态度,多次深入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到各族村寨开展采风,与民间艺人交流,学习研究民族音乐舞蹈,查阅了大量的岩画资料,并反复地研究和论证,深入挖掘花山岩画的文化背景和内涵,注重突出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作品被定位为:以国际性的语汇生动阐释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主创团队开拓性的艺术思维创新发展了舞蹈表现形式,多方提取壮族文化元素,将铜鼓、绣球、壮锦等具有壮族特定意义的文化符号进行巧妙组合,并融入到舞蹈意象和特色音乐中,展现出独特鲜明的桂风壮韵。

渐进·渐悟·渐成

犹记得2014年12月1日的南宁剧场,《花山》首演收获观众和专家的一片赞誉。但主创团队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从高原迈向高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大凡伟大的作家艺术家,都有一个渐进、渐悟、渐成的过程。”《花山》首演连演3场后,便蛰伏将近一年,精益求精地打磨提高。

“《花山》的修改提高立足于打造有潜力、典范性的舞台精品样式。无论是舞段角色的领悟、演员情感的投入、舞蹈动作的技巧、舞台造型的呈现,还是色彩的组合搭配、节奏的轻重缓急,都对舞台表现提出更严苛的要求。”主创团队非常清楚,成功的舞台艺术作品是无数细节的成熟组合。

精雕细琢的修改提高工作一一展开。调整篇章过渡情境、修改舞段内容、适当增加画外音等方式,解决了篇章之间或篇章内部部分情境过于跳跃的问题,使观众更易于理解“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的民族文化寻根主题。

加入更多有壮族特色的音乐元素,别致呈现歌圩所代表的广西音乐文化。”作曲刘彤在修改中,突出运用广西特有的壮族二声部、三声部及多声部山歌,辅以广西壮族特色乐器,表现出劳作的欢快、歌圩的情韵、祈福的殷切、山水的画韵等,突出了壮族的音乐属性和特有的韵味。

为了保有《花山》与众不同的舞蹈风格,赵明带领团队以花山岩画上形态各异的文化符号为基础,进一步挖掘和拓展壮族舞蹈动作,演化发展出蛙形红人的动作、铜鼓上羽人图案的衍生等,展现了壮族人独特的身体动态、舞蹈韵律、舞蹈方式,形成令人印象深刻的壮族舞蹈形态,强化了壮族舞蹈风格……

升级版《花山》翻山越岭于2015年10月来到汇聚国际艺术精品的“上海滩”,在黄浦江畔闪耀出亮眼光芒,照亮自己攀登艺术高峰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