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保送成了权贵们的“福利”

15.05.2015  15:19

  近日,记者在多个省市调查发现,由于存在自我裁量甚至暗箱操作空间,加上相关信息透明度低,以及高校面试存在“走过场”等原因,一些特殊群体将“保送生”渠道异化为子女升学“捷径”的状况依然让人忧心忡忡。比如南方一所高校相关领导就透露,该校10年间“保送生”绝大多数为厅局级领导干部的子女。(5月14日《北京晨报》)

  保送本是为一些优秀的、特殊的人才提供的进入重点高校深造的机会。作为一种应试教育的补充录取方式,保送有利于发现与培养优秀和特殊人才,并从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公平。

  由于保送生无需参加高考即可进入大学就读的“捷径”式招录方式,其也同时成为人们争夺的对象。如果再加上学校推荐者的沦落,大学招生者面试等审核程序的不严格等,保送生最终难免沦为一些人,特别是权贵们的“福利”,被玩弄于股掌之上。

  本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举措,因为权贵人群的操纵,保送反而成了破坏教育公平的最大问题。对此,我们显然不能轻视。

  首先,有必要进一步减少保送生名额。保送的本质是一种“掐尖”,其有合理性,但同时也存在不合理之处。优秀学生事实上并不需要保送,而学生中的特殊情况、特殊人才等也毕竟只是少数。但就全国来看,2015年公示的保送生依然有3212人。对此,还有必要进一步缩减。

  其次,要改变保送方式,增加保送事务中的民主性。比如要尽力避免校长一人说了算的推荐方式,在衡量学业成绩、综合能力的基础上,引入民主选举等推荐方式,让老师和学生公开投票决定保送谁,等等。

  再次,从严监督管理,加强权力约束,引入群众监督。比如除了相关教育管理部门要对学校等领导给予严管,避免校长腐败等,相关政府机关也有必要加强对权力的管理,避免一些官员干部为了子女向保送制度乱伸手。同时,要对相关保送额、保送生、保送原因等进行充分公开,并设计相关投诉与反对意见征集程序,让群众监督保送生制度的执行。 (刘鹏)

编辑: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