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稻共作,荷城养出小龙虾
“钓上了,钓上了!”6月1日,小朋友石心怡扯着钓竿高兴地说。当天,贵港市港北区庆丰镇举办“品龙虾、享农乐”活动,内容包括请当地学校学生前来品尝龙虾以及垂钓小龙虾等。活动地点在广西虾谷农业科技公司小龙虾养殖基地里。
5月31日,该基地首批1500公斤小龙虾起笼。这意味着,从湖北潜江引进的小龙虾克服了南北差异的水土不服,在浔郁大地扎根落户。
小龙虾抗病能力强、管理简单、便于养殖,总体效益是传统水产养殖品种的2倍。2017年9月,港北区引进养虾项目,以“稻虾共作”的生态生产方式,开展小龙虾育苗、养殖、电商等业务。目前,项目一期核心示范区暨种苗繁育基地已建成5块样板虾田200亩,今年4月上旬投放的虾苗已长成。
5月31日,港北区庆丰镇小龙虾基地首批小龙虾起笼。
5月30日,基地工作人员在虾田中布上虾笼,静候小龙虾“自投罗网”。次日凌晨3时捞起第一笼,笼里已装满小龙虾。工人将龙虾倒入小船仓内,丰收的喜悦洋溢在脸上。
5月31日上午7时许,记者来到基地时,塘基上几十个泡沫箱早已装满小龙虾。盖子刚一打开,小龙虾立即张牙舞爪地爬上箱沿。附近村民纷纷过来看热闹,用手抓着虾须,大方地让记者拍照。
来自湖北潜网集团基地的项目经理雷元刚一脸兴奋,为了这一天,他忐忑不安了半年:湖北潜江和贵港两地气候差异较大,龙虾能这样安然无恙地“入乡随俗”,经历了诸多艰辛和担心。
“从目前捕捞的情况来看,小龙虾试养取得成功,亩产100公斤左右,按每公斤平均售价80元计算,亩产值约8000元,减去种苗、水草、饲料和人工等约6000元的投入,每亩纯收入在2000元左右,规模养殖以后亩产有望达到150公斤,再加上生态稻收益,虾稻共作比原来单纯种稻纯收入高出3000元以上。”雷元刚介绍,2016年,他们到广西考察,2017年6月来到港北区,发现庆丰镇自然条件很不错,便派技术人员花3个月的时间考察了该镇的水源、土质和山势等因素,结合贵港的气候和饮食文化,决定到这里发展小龙虾产业。“小龙虾是湖北的支柱产业,在湖北搞虾稻共作,一般是‘两稻一虾’,广西气候好,可做到‘虾稻两造’。我们希望把这里打造成为国内小龙虾产业的新高地。”
庆丰镇党委书记黄创鉴说,基地建设以40亩为标准单元,在稻田的四周开挖宽约3米,深约1.5米的倒梯形虾沟。在沟中注水养殖水草,水田平整后在虾田种植水稻,虾苗放入沟中进行养殖。以水稻种植为主体的粮食生产形态未改变,是“稻田+虾沟”的新农业体。“项目一期投资5亿元,建设核心示范区暨种苗繁育基地约2000亩,地跨罗碑、都炉、万新、东碑4个村,建设周期为4-5年,计划租赁1万亩土地作为小龙虾育苗和‘虾稻共作’养殖基地,建成后形成年产值达5亿元以上的特色产业。”
小龙虾基地趣味垂钓活动吸引不少游客。
挂点该基地的港北区委副书记黄德佳向记者列出了“虾稻共作”种种好处:能大幅提高稻田产值,在稻田中挖虾沟,既能肥田又能降低水稻的病虫害,将龙虾投放到稻田的虾沟中,除定时少量投喂之外,龙虾在田间摄食害虫及虫卵,四处爬动松土,虾粪肥田,促进水稻生长;测试结果表明,这种生态模式可减少农药用量超过50%、减少化肥用量超过30%,降本增效效果明显,养殖户既省了购买农药和肥料的钱,稻田又为龙虾提供良好生长条件,而虾粪还为稻田增肥,是一种环保型、无污染农业。“这种模式是现今稳定、成熟的生态农业综合体,可以说是乡村振兴的产业典范。”
基地里,2名柬埔寨人正在这里学习养殖技术,3个月后他们将回国自己当养殖老板。港北区区长黄英梅介绍,这是2017年该区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上签下的合作项目。据介绍,小龙虾产业在贵港的养殖成功,可更好地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特别是三期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该产业可带动上万贫困人口增收。同时,将弥补华南地区小龙虾市场供给的空白和北方冬春季节性市场供给的稀缺,也将拉动物流、餐饮、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该项目是一项新兴农业产业,将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依托完善的种养、销售、生产加工等平台,立足华南,面向东盟,辐射带动虾稻共作的综合农业产业化发展。”
桂平老板黄容晓也看中了该项目,分别在大圩、庆丰各流转土地500多亩开展虾稻共作。目前虾田已建好,大圩基地将在6月中旬投放虾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