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群众文艺表演新标杆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群众文艺表演活动座谈会综述

28.12.2018  20:31


2018年12月10日,由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办,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承办的“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群众文艺表演”在广西体育中心隆重举行,中央代表团、自治区领导和观众代表4万多人现场观看了表演,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广西电视台进行了转播录播,众多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

群众文艺表演取得巨大成功。表演活动以其鲜明的时代主题、隆重热烈的气氛、恢宏震撼的场面、浓郁的民族特色、唯美的艺术呈现,得到中央代表团、自治区领导和现场观众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好评如潮、反响巨大,大家普遍认为:这次群众文艺表演主题突出、气势恢宏、激情奔涌、特色鲜明、绚丽多彩、高潮迭起、精彩纷呈、美轮美奂、令人震撼。表演活动极大提振广西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树立了广西群众文艺表演的新标杆。

为进一步做好总结,深度挖掘、宣传表演活动所体现出的宝贵精神,为今后广西文艺创作、大型文化活动的组织提供借鉴,12月24日,广西文化宣传信息中心、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组织召开座谈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及活动部分主创人员进行交流。座谈会总结了本次群众文艺表演活动的突出特点、成功经验,综述如下。

突出政治性

活动主题鲜明

与会专家认为,群众文艺表演活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节目政治站位高、思想意识强。正如总导演胡巨英所言,对此次活动有三大立意:民族的节日、时代的庆典、人民的盛会。在14个设区市的节目设计上,充分体现出群众文艺表演的参与性、互动性,营造出万人同欢的喜庆氛围,力求出新、出彩、出情、出色。活动主题与立意真切表达了广西人民踏上新征程,永远跟党走,创造新辉煌,共筑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

中国文化报》华南片区主任宾阳认为,“壮美新广西 奋进新时代”主题突出,诠释充分,彰显文化特色和政治站位,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整台演出在策划创意、节目形式、内容安排、舞台舞美和音乐节奏等方面,推陈出新,唱响广西的“”“”“”。

隆重热烈的氛围

恢宏磅礴的气势

这次表演演职人员和背景观众近2万人,是广西群众文艺表演历史上规模最大、参演人员最多的一次演出。群众演员的广泛参与,营造了现场恢宏震撼的氛围。

广西文联文研室主任、广西作协副主席、作家蒋锦璐表示:“这场演出打破我们既往对大型群众文艺表演的印象。如果说,甫一开始,是场地巨大、表演浩大带来的初始感受,接下来便会由衷感受到,每一个节目都有着与‘大’的形式相匹配的美。在巨大的体育场上,我们看到是流动性的有着宣叙性质的彰显与呈现,从场地、舞美、音乐,到版块、章节的设计,再到本土文化元素的运用和表规形式的创新,可以说,每一个节目都出新出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广西戏剧院艺术创作部副主任、研究馆员刘世臻说,表演一开场就先声夺人,在热闹、紧凑、激情、欢快的音乐烘托下,“广西”“1958-2018”“朱槿花瓣”等一个个象征着广西壮族自治区60载春风化雨、60年春华秋实的艺术造型先后展开,显得很有气派。

策划编排独具匠心

艺术呈现美轮美奂

群众文艺表演聘请国内知名艺术家领衔的导演组与广西本地艺术家组成创排团队,深入挖掘提炼民族文化元素,通过独具匠心的艺术表达、精湛的艺术手法,使群众文艺表演达到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效果,成为群众文艺表演的新标杆。

舞美总设计曲正兴在谈到舞美设计时表示,舞美设计大胆创新、节俭务实,在深入采风中确定创作宗旨,充分体现新时代的新广西、新元素、新符号、新变化。

广西群众艺术馆馆长、执行总导演覃广周在谈到舞台上的创新时表示,演出节目间构成一种镶嵌式的关系,节目间环环相扣,通过变换队形,改变舞台呈现效果,提升了艺术效果,使场面更宏大、整体感更强。

音乐总监、一级作曲家傅滔说,展演在音乐方面有两个特征,一是富有民族特点,在选材和创作过程中抓住了民族性这个根本。二是在整场表演的音乐结构上,努力使整场演出更有起伏,节奏更鲜明立体。

广西电视台一级导演陈文新从摄像、视频工作的角度谈了感受:这次演出的音乐跌宕起伏,让人听了心潮澎湃。此外,画面呈现的色彩很丰富,从服装、舞台背景、道具,再加上舞蹈队形的调动与排列使舞台的色彩更具张力,画面的色彩效果更加强烈,更具视觉冲击力。

蒋锦璐表示,在技术编排上,那些变化巧妙的队伍、造型壮丽的图案、流动的线条、节目的衔接穿插与镶嵌、节奏与韵律的营造,有叙事性、逻辑性的高潮,都打破既定程式,使人耳目一新。

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评论家黄斌认为,这场表演最精心,也最完美。主创团队在节目的设计与安排上,可谓苦心孤诣,又匠心独具。雄壮的《千年会鼓擂》之后,抒情的《歌海春潮涌》唱响……这些对比性强烈的节目,借助音乐的巧妙过渡,实现了自然衔接,实现了变化与统一的完美结合。显然,主创团队的精心倾注,构筑了这场演出的灵妙之魂,将之铸成了新标杆。

浓郁的民族特色

桂风壮韵绚丽多彩

演出精心选取了铜鼓、绣球、壮锦、山歌等大量具有广西文化历史特点、民族文化特色、区域独特风情的“广西元素”,尤其是把广西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进行了淋漓尽致地呈现,成为整场群众文艺表演的突出亮点。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田宇从非遗传承保护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感受与看法。他认为,从会场的布置、专业观众背景道具到非遗项目展演,非遗元素无处不在,将广西代表性风土人情和人文元素尽纳其中。这些非遗项目代表着各族人民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最能将各民族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和最美好的形象集中、充分地展示出来,因而充分体现了“奋进新时代 壮美新广西”的主题。

黄斌指出,这场群众文艺表演最民族,也最世界。在整场演出中,天琴、铜鼓、壮族大歌、荷花、白海豚等各地、各民族的文化符号、地域元素得到了巧妙的运用与艺术的呈现,每一位看过演出的观众都能感受到这是名副其实、特点鲜明的广西的文艺演出,具有鲜明的识别度。

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黄文富表示,民族文化元素的呈现不是死板的,不是罗列式的,而是融入了鲜明的时代元素,把传统民族文化元素与时代性有机的、艺术化地结合起来,如:《千年会鼓擂》中把壮乡人民还在传承使用的壮族会鼓文化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么一个政治语境进行了结合,既展现了壮族会鼓的风采,也展现了壮乡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召下“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壮志豪情,使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政治话语的“无缝链接”。

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全婕认为,从创作构思上说,本次的策划主创团队对于找准广西14个设区市的代表性表演内容和形式做了充分的论证和思考,不仅突显了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文化特色,而且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方面赋予了不一样的舞台式的表达,让人耳目一新。

树立广西群众文艺表演的新标杆

提振广西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

本次活动以时代性、群众性、民族性、艺术性的高度统一,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地展现了群众文艺表演的新模式、新思路,展现了广西文化人“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高度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有力地提振了5600万壮乡儿女的文化自信。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唐正柱表示:“我们努力将其打造成为群众文艺表演的新标杆。在体现群众文艺表演的广泛参与性、欢乐性、丰富性、接地气的同时,提升其思想内涵、文化底蕴和艺术品质。为此,通过组织主创人员深入到14个设区市进行创作采风,深入挖掘最独特的文化元素,特别是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造性的呈现和新时代的表达,每个节目集中做好一个元素,力求做到极致和完美。因此,表演具有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气势磅礴、激情奔涌、令人震撼的效果,体现了广西人的文化自信。

宾阳指出,从舞台呈现效果来看,整台演出大气磅礴,美轮美奂,内容精彩,互动强烈,呈现出了壮乡人民的新风采、新面貌、新情感。

田宇表示,这些项目从历史走来,饱含着时间的温度,在当下依然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为全区乃至全国人民所熟悉、熟知(如刘三姐歌谣、壮族绣球制作技艺、壮族织锦等),很容易为民众喜爱和认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有利于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群众文艺表演隆重热烈、气势恢宏,民族特色浓郁、艺术表现精湛、时代风采鲜明,中央代表团、自治区领导和社会各界群众给予了高度肯定,也引起国际国内众多媒体的关注,掀起强劲的“广西热潮”,提升广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中国日报》等媒体评价本次活动“打造群众文艺表演新标杆”。

宾阳认为,在媒体传播上,实现了多媒体、高层次、广覆盖,社会反响强烈。央视和各新媒体现场直播,区内各广播电视转播,报纸重点版面大篇幅解读,社交媒体互动讨论,形成了舆论焦点。

黄文富就这次群众文艺表演的传播性谈了自己的理解,认为很好地把广西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进行了新时代式的传播,对群众文艺表演的宣传和传播本身而言,是非常成功的。

(梁梓群/文 张小东/图)


部分专家发言摘选:

立足新时代的新表达

广西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唐正柱

组织重大活动不成功的原因各不相同,而成功的原因大体相似,如领导高度重视、大家团结奋斗、相关方紧密配合等等。这里侧重从创作层面简略总结群众文艺表演的基本做法。

一是精心组建创作队伍。从严从优反复斟酌遴选主创团队,外请了胡巨英为总导演、朱海为总撰稿等专家,内请了覃广周、傅滔、包晓泉、陈文新等创作骨干组建起优秀的主创团队,还要求14个市组建最优的创作管理团队,努力把外请团队的大视野、大思路、新理念、新手法与广西团队对本土文化的深厚积淀结合起来,把大家的创造性、积极性调动起来,面对面进行头脑风暴,碰撞出最精彩的创意,通过各展所长、凝聚共识、相互补位、形成合力,达到最佳的呈现。

二是精心策划创作方案。认真学习有关精神,认真领会领导要求,确定好这台表演的主题定位、文化定位、艺术定位、风格定位。突出政治性,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伟大祖国好、改革开放好、民族团结好、壮美广西好的主旋律,组织主创团队多次深入基层采风,深入挖掘广西民族文化的宝藏,找出最有特色的广西符号和民族元素加以提炼创新,在体现群众文艺的广泛参与性、接地气等特点的同时,加强艺术性。自始至终体现气势恢弘、激情奔涌、热烈欢快、绚丽多彩的风格,努力树立群众文艺表演的新标杆,成为广西文化的大展示,达到出新、出情、出色、出彩的效果。

三是精心组织排演并精心修改完善。譬如舞美方案由悬挂19面铜鼓改为悬挂绣球和灯笼,显得更喜庆、更简约。原来开篇的《万里花海情》因与宁夏的相似,而改为《锦绣壮乡情》,因此特色更鲜明。河池由原来的表演扁担舞改为《铜鼓敲响幸福天》,更能体现壮乡文化的厚重深沉。贵港的荷花舞改为《习习清风荷花舞》,荷花仙子在莲塘的翩翩起舞,既表达了生态上的山清水秀,也传达了新时代的风清气正。像崇左、防城港、梧州、来宾、玉林等地的节目,都排练了3个版本以上。桂林、柳州、百色、南宁更是自我加压,务求完美。正因为创排人员的精益求精和演职员的不怕辛苦,才铸造了精彩纷呈、应接不暇的景观。通过音乐、舞蹈、服装、道具、视频、解说等多种元素的整合,不断充实其文化内涵、提升其艺术品质,展现新时代风采。

    总之,我们努力做到了四个统一:一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在突出政治性的同时,尽可能艺术地表达;二是广西特色与时代特征相统一,着力把广西元素和民族特色做出亮点,同时又时尚大气;三是群众表演与文化品质相统一,加强了文化韵味,提升了文化品质;四是加强与央视的沟通,使现场效果与直播效果相统一。

紧扣主题 特色鲜明 大气磅礴

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化所副所长、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王建平

我对这次场大庆群众文艺表演的评价是十分成功、出人意料。

一、紧扣主题,准确呈现

这场文艺表演,紧扣大庆主题,用舞蹈和音乐准确而完美地诠释和展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伟大进步和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表现了全区各族人民共同庆祝自己家乡节日的喜悦心情和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努力奋进,与全国人民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风貌,表现了经过60年的建设所取得伟大成就的壮美广西的社会面貌和在新时代里放飞梦想,继续壮美的渴望与追求,以及对中央代表团的感谢之情。我认为,当各族人民在舞台上共舞,在观众席上联欢时,就已经在向世人传递出广西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富强美好的信息了。所以,这场表演在正确而积极的主题表达上是到位的,是准确的。

二、喜庆热烈,特色鲜明

全区14个设区市都拿出了自己的舞台艺术绝活,都挖掘本土的文化内涵,尤其是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通过自己独特的文化意象,准确地表现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魅力,让全国观众一目了然,让广西观众倍感亲切。例如,桂林用刘三姐在漓江竹筏演唱来表现刘三姐文化和山水文化,柳州把五菱汽车开进场来表现工业文化,河池通过热烈铜鼓表现民族文化,等等。这场表演的音乐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味和时尚元素,不但准确地传递广西的喜庆情绪,而且还巧妙地建构了各个节目,使它们衔接自然流畅,仿佛行云流水、天衣无缝。它营造出恢宏而热烈的情境,既引领众人的表演,又把观众带进审美的愉悦境界。舞蹈则在整齐中变化万千,节奏鲜明,运动有律。舞美与服饰也是绚丽多彩。这使得整场演出色彩斑斓、百花齐放,彰显出鲜明的广西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仿佛视听盛宴,令人感到悦耳动听、赏心悦目、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演绎和传播效应都非常好。

三、大气磅礴,切合时代

这是这场表演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在广西体育馆中心演出首先要适应它的巨大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场面浩大、声势浩大的效果。从现在的演出效果看,它取得了成功!我认为,这一成功,一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气势,表现了广西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豪与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反映广西舞台艺术家的创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激越人心的颂歌

广西文联文研室主任、广西作协副主席、作家 蒋锦璐

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群众文艺表演的气势、气魄,绝对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震撼!这场演出有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民族性。这场演出以其鲜活的民族生活内容、独特的民族表现形式、鲜明的民族气派和民族审美风格,使广西的民族和谐共生、社会团结和睦成为一个非常感性的概念。在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这样恢宏的语境和情境中,以群体式的仪式感,使观众油然而生并加重对文化身份的认同、对民族意识的认同。

二是时代性。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为整场演出带来现代感和时尚感。如果将这些新颖的表现手法比喻成为“”或“”,那么,这些“”或者“”里承载的广西12个世居民族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和文化光彩,则是我们所讨论的“时代性”的硬核。12个民族的文化都在广西扎下了根脉。有的民族人口很少,像京族,却能顽强生存下来,在世界民族基因库中留下它的种子,绝对有它自己不为人知的民族根性和文化密码。现在,当我们用文艺的形式放大若干倍加以阐述,切身感受到这些多元并且活态传承的民族文化是广西最富魅力的元素。

三是文化自信。这场演出体现了组织者、策划者、实施者、各个岗位各个工种的齐心协力,更加是广大人民群众与文艺工作者共同的心血与创造。所有的节目,来自鲜活的广西各族人民鲜活生动的生活生产劳动现场,带着广西山的气息、水的气韵、红土地的芳香。壮族千年会鼓、来宾黄泥鼓、梧州百狮献瑞、崇左天琴弹唱、河池铜鼓……无一不是源自广西千百年文化积淀,是我们优秀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总之,这场演出有激情、有境界、有思想、有自信。坚守民族风格、民族表达,以大写意的手法,将现实与浪漫相结合,以激越澎湃、简洁纯粹却又热烈无比的形式与情感,将所有现场的欢呼凝聚成为喷薄而出的“”。正是这种起于真诚、源于血脉、直抒胸臆的歌颂,引发现场内外、屏幕上下广西5600万人民的共鸣,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广西人的民族自信与时代风貌,极大提振了广西人民的精气神,是当之无愧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