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

12.02.2015  17:45

西林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

    本网西林讯(韦健福  梁德)西林县根据自治区创新扶贫“1+4”文件精神,  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扶贫资金、权力、责任、目标管理,出台了《西林县关于加强和创新精准扶贫管理机制实施意见》,努力提高全县精准扶贫的实效性。

 

  建立规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机制。 该县明确专项资金基础设施项目的分配比重,年度专项基础设施资金分配按各乡(镇)上年度贫困人口规模比例、贫困程度、人均纯收入等进行分配。计划分配到乡(镇)后,由乡(镇)根据本地实际,按轻重缓急,提出年度项目实施计划,报主管部门汇总上报扶贫领导小组备案。

  大力推行民办公助方式实施财政扶贫项目。 该县鼓励农民参与扶贫项目建设,对全县94个行政村所有村民小组的扩建砂石路、新建砂石路、新建(升级)道路硬化、人畜饮水工程等技术含量不高的基础设施类项目,由村屯(组)自行组织建设,由中央、自治区、市县财政扶贫资金补助工程造价的85%,群众投工投劳及自筹资金15%。实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村民自建“民办公助”的转变,形成决策民主、群众参与的建设管理机制,扎实推进基础设施扶贫项目建设工作。

  规范产业扶持范围及标准。 该县以精准扶贫工作为契机,在全县范围内精心培育扶贫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全县产业扶贫的质量和规模。扶持种植类主导产业:柑桔类水果(沙糖桔为主)、茶叶、化橘红;种植类辅助产业:葡萄、桃果;养殖类主导产业:养羊、养猪、网箱养鱼;养殖类辅助产业:麻鸭(鸡)、养牛、养蜂。贫困户选择其中的一项主导产业即可享受政策扶持,扶持补助期限为一年,以户为单位进行补助。

  建立财政涉农扶贫资金整合平台。 由县扶贫办、发改局组织收集94个行政村598个屯的基础(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数据库,并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备案,各部门年度上报项目必须从该数据项目库中筛选,特别是发改、水利、交通、财政、住建、林业、教育、扶贫、农业、畜牧、民政、人社等经济职能部门和涉农部门的项目申报和实施,并紧紧围绕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脱贫为目标,项目申报和实施必须经过县扶贫开发指挥部同意,真正构建大扶贫格局。

  加强扶贫队伍的建设。 该县将成立乡(镇)扶贫管理站,负责本乡(镇)的扶贫业务工作,每个乡镇核定2个事业编制,属县扶贫办二层机构,设立村级扶贫信息员,按村级副职补贴。

  建立健全结对帮扶机制。 该县实施“13515”  帮扶机制,即1名县四家班子领导干部带领3个单位,用2年时间,定点帮1个贫困村,开展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以上,完成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各项目标;实行处级领导帮扶2户贫困户,科级领导以下干部帮扶1户贫困户的结对帮扶制度,同时倡导企业结对帮扶、经济能人帮扶、党员帮扶和邻里帮扶,将贫困户分解到定点帮扶的自治区、市县直单位、乡(镇)、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实行定点、定人、定责、定时结对帮扶。截止目前,已落实帮扶责任人的贫困户为3013户。

  强化精准扶贫实效性。 该县实施部门包村措施,每年各部门派出一名领导带一名以上干部作为驻村工作队,负责各村农户增收计划、产业发展规划、人口脱贫、信息录入、引导贫困户参与产业开发等工作,协调基础设施项目的推进。干部帮扶措施,全县领导干部职工实行包户帮扶,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符合发展实际的扶贫规划;干部职工必须对政府扶持该户的项目及资金进行跟踪,如果贫困户在干部结对期间不脱贫的或者是发生贫困户骗取扶贫资金现象的,包户干部职工不能参加当年的评优评先。实施产业帮扶措施,以建档立卡为基础,推动精准扶贫,对当年有脱贫意愿或准备脱贫的贫困户,采取因户制策的方法,合理制定帮扶措施,确保户户有增收项目。做好帮扶协议,由帮扶单位或干部职工与农户签订帮扶协议,明确帮扶责任,做到帮扶一户脱贫一户。

    强化扶贫考评考核机制。 由县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由县委办、政府办、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县扶贫办、县财政局、县绩效办等部门组成考核组,每年对包村单位进行考核一次,以实绩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单位年度绩效挂钩。考核结果将作为挂村干部晋升的重要依据,对帮扶单位连续两年扶贫考核结果在后五名的,建议由组织部门调换该单位主要领导。个人帮扶考核实行由各包村工作队长组成考评小组对包户的成效进行交叉考核考评,考核考评结果由被帮扶联系户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