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食药监局发风险警示 路边野生蘑菇不要采防中毒

29.08.2015  09:37

  褐鳞小伞

  白毒伞,俗名白帽子、白罗伞

  鳞柄白毒伞,俗名毒鹅膏

  毒伞,俗名鬼笔、绿帽子

  毒粉褶菌,俗名红褶菇

  包脚黑褶伞,俗名包脚黑

  肉褐鳞小伞

  秋生盔孢伞,俗名秋生鳞耳

  鹿花菌,初生红,老熟后变黑

  残托斑毒伞,褐色具白斑

  这段时间,居住在北湖安居小区的梁女士发现花盆里不时长出一朵白色的小蘑菇,虽然蘑菇看起来很像平时吃的蘑菇,但她只是将它当成一道意外的风景来欣赏,并没有采摘食用。她这样的做法是对的。昨日,市食药监局发出风险警示,提醒市民夏秋季节是野生毒蘑菇生长旺盛期,同时也进入了食用野生毒蘑菇中毒的高发期,对路边的野生蘑菇可千万别“尝鲜”。

  1  不采不吃  预防中毒

  风险提示中首先提醒消费者,切勿采摘野生蘑菇,也不要购买未食用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

  外出旅行时,经常会有导游向游客推销各种土特产,蘑菇是其中的一种。在此要提醒大家,千万不要轻信导购而食用或购买不认识的野生蘑菇。

  在去酒楼饭店吃饭时,总会有服务员推荐“招牌菜”。就此,市食药监局提醒,各类学校食堂、重大接待、群体宴席以及其他餐饮服务单位尽量不要加工制作野生菌;生产、加工野生蘑菇时,要确保可食蘑菇不会混入有毒品种。

  此外,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学校食堂、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自办宴席的食物采购监管,严格事故责任追究制。通过食用野生菌中毒实例教育等宣传方式,宣传菌种识别、中毒预防知识,减少和避免误食有毒野生菌中毒事件发生。

  专家表示,野生蘑菇是否有毒需要专业机构和人员进行鉴别,目前没有简单易行的鉴别方法,民间流传着一些识别方法经证明并不可靠,预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办法就是不要采食野生蘑菇。

   2  百种毒菇  十种剧毒

  “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竹筐……”歌词虽然唱得很美,但是对于路边野生的蘑菇,劝你还是不要采。专家说,自然界有许多菇类含有毒素,不宜食用。我们都是普通人,在没有学习专业知识之前,很难辨识哪些野生蘑菇有毒,一些“尝鲜”的人就因误食而中毒。

  毒蘑菇又叫毒蕈,是指大型真菌的子实体食用后使人或畜禽产生中毒反应的物种。多数毒蘑菇的毒性较低,中毒表现轻微,但有些蘑菇毒素的毒性极高,可迅速致人死亡。我国每年都有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生,以春夏季最为多见,常致人死亡。

  据了解,目前,在我国已鉴定的蕈类中,可食用蕈近300种,有毒蕈类约100多种,其中含有剧毒可致死的约10种,分布广泛,如褐鳞小伞、肉褐鳞小伞、白毒伞、褐柄白毒伞、毒伞、残托斑毒伞、毒粉褶蕈、秋生盔孢伞、包脚黑褶伞、鹿花蕈等。

   3  蘑菇中毒  分6类型

  风险警示中称,毒蘑菇中毒的类型按中毒的症状分为6个类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脏损害型、呼吸与循环衰竭型和光过敏性皮炎型。有的吃后马上就“见效果”,有的则会过一两天才发病,所以,大家都要认真学习以下知识哦。

  6种中毒类型中,胃肠炎型是最常见的中毒类型。中毒潜伏期较短,多在食后10分钟至6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急性恶心、呕吐、腹痛、水样腹泻或伴有头昏、头痛、全身乏力。

  神经精神型从中毒症状可以分为神经兴奋,神经抑制、精神错乱,以及各种幻觉反应。此类症状会在发病过程中交替出现,或仅有部分反应,有的患者还伴有胃肠炎症状。

  含溶血型这类毒素的毒蘑菇中毒潜伏期比较长,一般在食后6至12小时发病。除了有恶心呕吐、腹痛或头痛、烦躁不安等症状,会在一两天内由于毒素大量破坏红细胞而迅速出现溶血症状。主要表现为急性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肝及脾脏肿大等。

  肝脏损害型是引起毒蘑菇中毒死亡的主要类型。毒素主要为毒伞肽类和毒肽类。这些毒素对人体肝、肾、血管内壁细胞、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其他组织细胞的损害极为严重,最终造成人体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死亡率高达90%—100%。

  毒蘑菇中毒主要引起呼吸与循环衰竭症状,以中毒性心肌炎、急性肾衰竭和呼吸麻痹为主,瞳孔稍散大,但无昏迷、无副交感神经兴奋样症状,也无黄疸、肝大,肝功能检查一般正常。有的病人初发时有呕吐或腹痛,头晕或全身酸痛、发麻、抽搐等症状。其毒素不详,潜伏期为20分钟至1小时,最长达24小时。此型死亡率高,应注意早期治疗。

  光过敏性皮炎型:当毒素经过消化道被吸收,进入人体内会使人体细胞对日光敏感性增高,凡日光照射部位均出现皮炎,如红肿、火烤样发烧及针刺般疼痛。潜伏期较长,一般在食后1至2天发病。

   4  中毒自救  马上送医

  目前,对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一旦出现蘑菇中毒,应立即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把手指或牙刷柄等伸进咽部催吐,同时尽快送往最近的医疗单位,进行催吐、洗胃、导泻,以尽快排出毒素。就诊时最好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备进一步明确诊断。一些中毒者经过常规治疗处理,症状缓解,感觉似乎康复了,其实是进入了“假愈期”,如不继续观察治疗很容易导致肝脏受损甚至死亡。 (记者 叶祯 实习生 肖琼)

编辑: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