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论证 重打磨 推市场 唱响文艺“满堂红”

01.06.2016  01:00


近年来,南宁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以实施精品战略为引领,以项目制为抓手,通过精准定位、科学论证、反复打磨、接轨市场,不断助力文艺创作由“高原”向“高峰”的跨越。

一、重视剧目建设,坚持项目投入。按照“项目管理”的原则,实行重大文化精品项目立项申报制度,严把“选题关”、“论证关”,由此确保优势资源向优势剧目集中,并有力带动艺术精品生产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近年来,借助“项目制”的引入,南宁市艺术精品生产日趋繁荣,其中以壮族民间传说为题材蓝本的大型舞剧《百鸟衣》、开启南派粤剧和印度梵剧跨剧种实践的大型粤剧《璎珞传》分别入选2014、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剧目类资助项目;反映南宁城市“能帮就帮”精神的大型话剧《水街》荣膺第七届广西剧展桂花金奖;以剧目展演联动壮族文化推广的舞剧《妈勒访天边》巡演项目获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春天的旋律》跨国春晚入选“2016国家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彰显了南宁文化的软实力。

二、加强选题策划,凸显地方特色。紧扣“特色”做文章,一是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做靓“民族牌”,将修改提高大型舞剧《百鸟衣》、创作大型壮族舞剧《马山会鼓》(暂定名)纳入艺术创作重点实施规划,突出彰显壮族文化的厚重底色,力求用独特个性的民族语言讲好色彩斑斓的南宁故事;二是聚焦大城小事,生动演绎“现实篇”,全力助推一批有思想、有温度、有深度的现实题材作品走进大众视野,如组织创作的大型话剧《水街》聚焦民生热点,热议家常里短,真诚反映南宁城市相濡以沫的温情;策划立项的大型多媒体话剧《家园》旨在紧扣国家精准扶贫大政方针,向生活掘深井,通过“小人物”反映“大场景”,体现首府文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价值取向;三是立足区域定位,集结吹响“交流号”,根据“一带一路”的国家外交战略,利用广西毗邻东盟的地域优势,全力打响“交流牌”,将东盟文化的绚烂如织融入大型东盟歌舞《风情东南亚》的创作,创造性推出多个东盟国家合演的粤剧《罗摩衍那》等,着力展现中国与东盟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情怀,探索以文化艺术精品接轨东盟、对话世界。

三、反复打磨锤炼,坚持最优呈现。按照“精品生产”的要求,在立意、修改、打磨上下足功夫,力创一流:一是以“剧本创作”为核心,邀请国家、自治区一流剧作者担纲编剧,并分步对创意文本、剧目纲要、剧作文本等集中论证,形成多方集智、多方参与、团队作战,确保“剧本不成熟,不投排”;二是以“舞台呈现”为核心,在广泛借鉴同类剧目创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强化“个性表达”,对舞台调度、场景设计、音乐渲染等方面精益求精,坚持实现最佳排演方案,确保艺术创作求新嬗变;三是以“角色演绎”为核心,突出“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的理念,要求结合演员特点从剧本到情节,从对白到表演等加以设计,通过对人性变化的细致描摹、对人生价值的深度拷问,确保好戏、好导、好演相得益彰。

四、注重展演巡演,追求两个效益。秉持“成活阶段抓市场”的理念,进一步探索精品文化公益演出与市场演出相结合的路子,通过院线巡演、参加艺术节、举办文化周等把优秀剧目果断推向市场,积极聆听来自市场一线的声音,为剧目提高、成熟、完善积累经验。近年来,南宁市通过搭建平台、完善载体,组织大型舞剧《百鸟衣》、大型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大型粤剧《海棠亭》、《璎珞传》等本土精品剧目展演巡演已逾百场,并在南宁本土力推“美丽南宁大舞台”艺术精品演出、“邕城粤韵”民族文化演出等品牌活动,不仅有效搭建起艺术作品沟通大众的桥梁,而且为艺术作品更好地走向市场夯实基础。借助常态化的舞台演出积累,南宁市《百鸟衣》、《璎珞传》等一批作品在思想上、艺术上更趋成熟,并由此开启了剧目展演联动大众参与、壮文化推广的新模式,取得艺术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