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之滥是缺乏责任担当之患

23.04.2015  13:03

  17岁少年,今年从技校毕业准备就业,但让人意外的是,他居然是个“黑户”。眼看着没有身份证无法就业,少年的家人向“12345”政府热线求助。南京江宁警方介入此事后,慢慢捋清了少年“黑户”的曲折原因,并暂时为其办理社区托管户解决难题(据4月22日《现代快报》。

  就在日前,有媒体报导,淮北女孩闫敏因自己办理教师资格证需要居委会认定无犯罪证明,居委会要求必须派出所先开具无犯罪证明他们才能盖章,派出所要求必须需要无犯罪证明的单位先开需要无犯罪证明的证明,他们才能给开无犯罪明,而相山区教育局表示不需要他们开需要无罪证明的证明,这让张丽很少无奈。最终在媒体帮助下闫敏得以拿到无罪证明。

  如果说闫敏遇到的是个“鸡生蛋蛋生鸡”无厘头证明,然对于南京这位17岁少年,足以证明“证明”的强大,因为一直没有户口,少年从小学到中学,直至技校学业期满,每年都是凭社区证明上学,眼下到了就业季,光凭一纸证明显然已不顶用,虽说只是办理了社区托管手续,好歹也算临时解决了就业难题。

  凡是都需要证明,这或许是我国公民的现实生活中的一大“特色”,几乎还处在娘胎里,各种证明就一直伴随而来,直到去世的前一天,还需要向当地社保部门提供“活着的证明”。如果说在通讯科技尚不发达的上世纪之前,缺乏信息共享,相关部门对公民个人信息资了解不多,在办理某些事物时,需要提供相关证明,倒也无可厚非,但如今早已是信息时代,每个人的所有的信息资料乃至经济状况,相关部门只要想要,几乎可以在个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都能了解的一清二楚。比如淮北女孩闫敏所遇到的“无犯罪证明”,教育部门与当地警方沟通联系之后,完全可以掌握所有办理教师资格证者有无犯罪记录,既不需要个人“兜圈子”开证明,也生不出这些“踢皮球”的事来。

  平心而论,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政府对社会与个人领域的管理均已实现数字化,如果说出于某些法规程序所必须的书面证明之外,一般情况的证明材料完全可以从部门信息共享中轻松获得,也完全可以解脱公民个人的奔波浪费,同时更能高效和节约各种资源与成本,实际上,凡是需要证明,不只是长期特殊历史加之通讯落后延续下来的一种惯性,实质上也已经沦落为某些部门单位凸显权力的一种象征,并且形成了证明迷恋。而在某些基层部门,开证明盖章居然也成了乱收费的一项。公众虽然多有诟病,然收费可免,证明依然。

  事实上官方盖章的证明可信度究竟有多高,是否就如同其证明的那样,恐怕连某些部门单位自己都未必相信,很多情况下,证明的实质意义就是一纸证明,很多部门并不在意证明内容的真伪,所强调的只是有没有那张盖有印章的纸片,对于某些部门而言,索要证明的最大意义就是一旦出问题可以作为免责的依据,以至于开证明需要证明,证明了一圈,其实什么也证明不了,笔者有幸当过多年办公室主任,开出的证明无数,无论认识不认识,了解不了解,只要是证明个人表现的内容,几乎无一例外的用尽溢美之词夸赞一番,证明给相关部门单位留下的唯一印象就是“这家伙字写的不错”。

  证明并不能证明什么,尽管屡受诟病,然却一直是几乎所有部门单位给群众办事必要的材料之一,虽然国家多次提出简政放权,简化手续,而与群众关系密切的各种证明,却总被基层部门单位有意无意的忽略。在笔者看来,政府部门应当将涉及群众的信息资源进行科学整合,部门共享,尽可能减少群众重复跑腿和时间浪费。

  其实,转变部门作风,不只是消除“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能够由部门自己或协调解决的问题不要推给群众,把最大的便利留给群众,能够珍惜和体谅群众的时间与各种办事成本,才是真正惠及民生的作风转变。否者,证明泛滥,不只是让人们感到疲倦厌烦,唯一能证明的却是政府部门缺乏责任担当,无论对群众如何笑脸相迎,折射出也只是圆滑而已。(朱永华)

编辑: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