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法院诉讼中心起作用 20分钟办结一案非个例

19.07.2017  23:34

广西新闻网 防城港7月19日讯(记者周隆富 通讯员招子文)两名购房者因断供,被某银行诉至防城港市防城区人民法院,担任该案的主办法官是该院诉讼服务中心速裁团队的一名老法官。开庭才20分钟,主办法官成功调解了该案。这样的效率,让当事双方感到非常满意。

20分钟办结一个案件,这不是防城区人民法院的个案。今年3月以来,该院以高标准、严要求建设诉讼服务中心,实现“区域设置科学化、流程信息公开化、立案手段科技化、服务措施便民化”。通过科学规范、卓有成效的诉讼服务,引导并改善人民群众的诉讼能力和诉讼体验,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司法公正。

开庭20分钟成功调解纠纷案

前不久,防城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接到原告某银行的诉状,起诉两名被告因购房以分期还款方式,向这家银行贷款22万元,因被告人资金紧张,至今已拖欠6期未还。主办法案了解案情后,发现该案虽然事实比较清楚,但并非容易调解,原告方要解除合同,被告方却不愿意。

主办该案的曾庭长长期在审判一线工作,工作经验非常丰富,擅长做调解工作。开庭后,为了妥善化解纠纷,曾庭长从双方产生的矛盾焦点入手,通过分析、说理、释法,20分钟就做通了双方的思想工作,并达成了一致协议,原告方同意不解除借款合同,以后按约定继续履行,被告方也表态必今后一定按期按时偿还贷款。

优化布局 打造司法为民平台

20分钟办结一个案件,这不是防城区人民法院的个案。为了让人民群众在每一次诉讼服务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防城区人民法院高度重视,召开工作专题会议,院长刘柽开为如何建设诉讼服务中心明确了目标和任务。经过精心的改造和升级, 将“理念更加为民、程序更加便民、结果更加护民”理念贯穿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始终,推出了“一站式”的诉讼服务窗口,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贴心、温暖的服务。

该院从各部门选调审判经验丰富、善做群众工作,勤勉敬业、热心服务的精干力量和优秀年轻干警30人充实到中心,组成立案登记组、速裁组、司法鉴定技术组、送达组、材料收转组五个工作组。其中员额法官11名,法官助理5名,书记员7名,并按照2名法官+1名法官助理+1名书记员的2:1:1标准相对组成五个速裁、速调小组,通过整合团队力量进一步增强工作合力。充分发挥不同年龄层次和知识结构审判人员的各自优势,既有利于立案信访队伍的科学发展,更为当前多类型、各层次案件的依法准确立案提供了有力保障。

实施规范化管理,将“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审务公开、一次性告知、判后答疑、文明接待”等一系列制度,公示在诉讼服务大厅墙上和滚动播放的大屏幕上,接受当事人和社会各界的监督。窗口工作人员严格按要求做到着装上岗、举止得体、服务周到,做到来访当事人“咨询有人应、诉请有人引、案件有人查、法官有人找”。

在大厅设置导诉台进行引导,在便民服务柜上放置颜色醒目、内容详实且通俗易懂的各类诉讼指南供当事人免费查阅,涵盖民事诉讼再审、刑事自诉、小额诉讼、司法救助等十项工作流程。此外,书写台上还置有买卖合同纠纷、离婚纠纷、行政起诉、刑事自诉、财产保全申请等各类常见文书模板。并对调解室按照家居标准进行装修,悬挂以和谐为主题的字画和温馨标语,突出对话氛围,减少对抗因素,以缓和矛盾、赢得调解成功。

同时该中心还精心设计便民服务区,为当事人配置休息座椅、电脑、电话机、打印机、复印机、饮水机、笔墨纸张、老花镜等便民设施。装修爱心角和母婴休息室,让来访者真切感受到人性化关怀,拉近法院与人民群众的距离。

打造互联网+法院 提供“指尖”诉讼服务

该院创新机制,将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案件速裁等功能增设进诉讼服务中心,将审判辅助性事务靠前位移,进行集约化办理,使诉讼服务中心具有诉讼服务、纠纷化解和纠纷分流三大主要职能,让当事人走进一个厅,事情全办清。

让科技融入司法,将诉讼服务窗口前移,坚持群众需求导向。该院已实现通过“阳光司法网”、微信平台进行网上立案、预约立案等便民措施,并致函市律协、金融部门,设立专门预约立案邮箱,减轻因材料不全或不属受案范围等原因给当事人带来的负担,真正将立案工作做到“关口前移”。

目前,该院将进一步加大信息化软、硬件的投入,积极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开通互联网在线调解服务平台,针对案情简单、责任明确的案件开展网上调解工作,使当事人可以免去诉累,降低诉讼成本,当事人只需要一台加装摄像头并接入互联网的电脑,便可直接登录调解平台进行网上调解工作,足不出户即可化解矛盾,使当事人享受“指尖上的便民司法”。

凝聚社会各界力量 构建“1+N”多元矛盾化解机制

此外,该院还积极引入第三方力量参与调解、涉诉信访工作和网络视频调解。该院在“案多人少”和信访者“信访不信法”的背景下,通过吸收人民调解员、各律师所律师、专家学者、高校学生志愿者等社会第三方力量参与化解涉诉信访矛盾,并积极与行业协会联动,成立物业纠纷调解委员会、家事调解委员会、保险证券调解委员会,构建“1+N”的多元矛盾化解机制。

同时建立诉调对接中心,设置“人民调解员驻院调解室”“家事调解室”,探索“诉前调解+速裁”工作模式。依托诉讼服务中心,积极探索以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解为补充,诉讼调解为主导,司法审判作保障的功能互补、良性互动、诉调对接的多元联动调解工作新机制,引导当事人选择多种途径和渠道解决纠纷。对符合调解的案件先行调解,对于不愿调解或者调解不成的案件,登记立案后迅速分流至速裁组速裁或相对业务庭审理,做到简案快审,繁案精审。

强化繁简分流 推行速裁机制

在诉讼服务中心成立速裁法庭,将事实清楚、争议不大、标的额较小的简单案件直接交由速裁法庭审理,案件速裁大大提升了审判效率,速裁法庭曾创下1天调结73件案件,半天安排庭审6件的纪录,最快的庭审审结只需20分钟。创新了集接待、调解、庭审三合一的多功能速裁法庭,当事人即可以坐在接待区自行交流沟通协商,也可以来到调解区,在法官的主持下各抒己见。如果调解不成,开庭审理速判。

自3月17日该中心成立以来,速裁法庭共受理民商事(包括中越涉外婚姻、小额诉讼)等案件超过了200件,有力的维护了边境地区的司法公正和公平。

与邮政专递公司共同量身制定送达方案,创新采取邮寄送达为主,送达组直接送达为辅相结合的送达方式,该创新举措省时省力,法律文书送达成功率达80%;此外,积极引导当事人在填写《诉讼文书送达地址确认书》时选择电子邮件、微信、QQ等电子送达方式。速裁案件还创新采取传真、捎口信、电话、短信、微信等简便方式传唤当事人、通知证人和送达裁判文书以外的诉讼文书。

亲民便民 彰显司法人文关怀

转变诉讼服务观念,从原来的法院自我主导,转变为现在群众需求主导,从当事人角度出发,打造诉讼便民的新样板。

对外延伸服务,对一些老年人、残疾人等不方便参加诉讼的特殊群体和外地当事人,开展上门立案、邮寄立案服务。对内拓展服务,当事人要递送材料、提供证据,由中心专人接收,并负责转交承办法官。

对经济困难符合司法救助条件的当事人,根据情况做出减、缓、免缴诉讼费用的法律援助,及时启动诉讼程序,以解决后顾之忧。对涉及农民工工资等民生案件及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等案件开辟绿色通道,实现优先立案、优先排期、优先分流与办理。自2016年以来至今共减免缓诉讼费61件共44.0926万元。

积极推进涉诉信访工作改革,探索建立诉访分离、社会救助等机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化解专项行动,建立日常信访预警机制。完善领导包案、部门负责、多方参与、专人承办的涉诉信访化解机制。并安排在每个工作日有一名院领导值班接访,现场解决当事人反映的问题。

【 编辑:廖志荣  作者:周隆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