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刊发读者来信:办事求人的七个不良心理

08.12.2015  12:10

 

   

  办事求人的七个不良心理 

  有的人之所以有动辄求人的习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被一些不良心理俘虏了。这些不良心理至少有以下7种:

   一是怕吃亏心理。 我妻子是广州一家三甲医院的护士,前不久,一个朋友因肾囊肿疾病到他们医院的泌尿外科做手术,这种手术的难度并不大,又是科主任亲自主刀,可朋友还是怕这个主任不太当一回事,恳请我妻子转交一个红包。这可是医院明令禁止的行为,但不管如何解释,朋友执意要给。我妻子只好先收下,等顺利做完手术后,就把红包退了回去。

   二是想沾光心理。 生活中,有些事的办理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有的人明明不符合条件,却偏偏想沾这个光,办法当然只能是求人。去年5月,老家一个农村的朋友给我打电话说,有的人在县人民医院开了一个大病的证明后,就吃起了低保,他也想办,问我有没有熟人在县人民医院。当我告诉他没有时,分明能感觉到他的失望。

   三是嫌麻烦心理。 如今,许多事情的办理已日益规范,有着透明的程序。不过,有的人却嫌走程序麻烦,就打起了求人的主意。一次,我因甲亢到一家医院的内分泌科看病,因为人多,只得坐在走廊耐心等待。不一会儿,一位白大褂陪着一个衣着时尚的妇女径直走进了诊室,直到半小时后才出来。他们俩走后,我的耳旁响起了一阵刺耳的骂声。

   四是爱显摆心理。 社会上有一种人虚荣心特别强,把能求人办事当做一种荣耀,并且到处宣称什么事情都能摆平。他们为了跟那些能用得着的人搞好关系,平时下足了功夫。我曾经有一个自称“啥都能搞定”的同事,每次拿到工资后,都要列出一个特殊的开支计划:哪个处长的小孩快过生日了,哪个主任的母亲住院了,谁搬新家了……由于把主要财力和精力投到了“公关”上,导致夫妻感情日益恶化,多次闹到了分道扬镳的地步。

   五是图回报心理。 有的人把帮助别人当做一种投资,当自己碰到事情时,总是理直气壮地找上门来,大有“你不帮我就是忘恩负义”的架势。我的一个朋友大学毕业前得到过不少人的帮助,后来分到某省政府工作后,那些帮过他的人不约而同地来找他办事。为此,他一直把握一个原则,只要符合规定又是力所能及的,都有求必应。可是,面对有的不符合规定的事,尽管再三解释办不了,人家也会说他是“白眼狼”。

   六是不信任心理。 近年来,许多政府部门和行业的办事程序都已做到了公开透明,可是,我们周围总有一些人不相信这些事实,只相信“千银难买一熟”这个老理。我的一个同学是老家一家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一次,她的表弟因车祸被送到了她所在的医院,由于伤势重,需立即手术,可她表弟的家人不同意,非得找她给医院打个招呼。巧的是,她外出学习手机关机。结果耽误了抢救的最佳时机,其表弟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七是优越感心理。 有的人由于握着一定的权力,即使是求人办事,也表现出高人一等的姿态。我曾跟一个在法院担任领导的朋友谈起医患矛盾的话题,不料,他一脸愕然。经了解才知,他每次去看病,都是医院领导陪着的,自然不必挂号排队,更不可能看到医生有不耐烦的情绪。

  消除这些不良心理,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和行业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全面公开办事的相关信息,并且科学设置办事程序,努力做到符合条件不用求人,不符合条件求人没用。另一方面,切实畅通监管渠道,迅速处置举报信息,严格落实责任追究,积极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办事环境。此外,作为我们个人,平时有必要密切关注各级政府和各类行业的动态信息,以便办理事情时做到心中有数。(广东广州市 尹 敏)

  镇里盖章不用托关系  

  我在一个山区乡镇的党政综合办公室工作,具体职责就是管理使用镇党委和镇政府的公章。我们镇有51个行政村、18960户、4.5万人,每天到办公室盖章的人络绎不绝。

  开始的时候,来盖章的十有八九都提前找人打招呼。当时我就不理解,本镇的居民,只要手续齐全,到镇政府盖个公章,有必要托人打招呼吗?我越想越纳闷,越纳闷章盖的时候就越仔细,对有关的材料查证再查证。有一次,有个部门负责人给我打招呼,说他亲戚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需要开个家庭贫困的证明以便领取助学金。我就问:“你的这个亲戚到底贫困不贫困?”他回答:“真贫困,而且还不是一般的贫困。”我不太相信,真贫困还要打什么招呼?于是让他带我到他亲戚家进行核实。到了他的亲戚家一看,虽不能说家徒四壁,但与当地其他群众相比确实存在很大差距,而且家中还有一个多年卧病在床的老人。看完之后,这位部门负责人生气地说:“不知你是被谁骗怕的,看完你死心了吧,你这人就奇怪了,我给你打个招呼,你不仅不给面子,反而更加严格,非得现场核实不可,你这事办的真有意思!”面对他的牢骚,我说:“既然情况属实,那还用你给我打招呼吗?”听着我俩互不相让地争论,站在一旁的大学生说:“以前听人家说,没有熟人,镇里什么事也办不成,看来这不全是真的,早知道只要情况属实也能办,我们还找这个麻烦干什么?

  这个事一传十,十传百,慢慢的镇里的人都知道:到镇里盖章,只要情况属实、手续齐全谁去都给办,根本不用托关系求人。(山东邹城市田黄镇 冯贵雨)

  莫让“不信任”成为习惯  

  笔者以前在法院工作过几年。常有一些亲戚朋友咨询自己碰到的“麻烦”。无论具体情况怎样,都流露出同样一种情绪:不信任。要么担心法官对案子不上心,“现在案子多,托熟人说说,肯定不一样”;要么害怕判决对自己不公正,“打官司,没有关系肯定不行,没人会平白无故向着你说话”;甚至有的开门见山地说“对方已经找人了,如果我不找关系,最后肯定败诉”。

  对于他们的种种担心,我的回答是,“既然案子已经到了法院,就必须相信法院”。而当最终处理结果出来时,他们一开始的“不信任”顿时烟消云散了。有人把他们对法院的不信任概括为一种“信任危机”。确实如此,对于每一个当事人来说,倘若有过一次不公平的“案例”,就会形成具有持久影响力的“判例”。久而久之,“不信任”成为习惯,公信力荡然无存。

  做任何事情,如果出发点就是“不信任”,那么无论怎样收场,最终结局只能是“不信任”。打破这种信任僵局,需要多层面合力,全方位努力,但最为基础的一点,则在于我们每一个个体的躬身反省、谨言慎行,努力摒弃毫无根据的不信任。单就具体案件来说,倘若每个当事人都能对法院多一点信任,而不是使出浑身解数寻找偏私的突破口,那么,法院公平判案就有了好的社会环境。(苏宿迁市 卢 山)

  要改变求人的心理依赖  

  有熟人好办事,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与此相对应的,如果要去办事的地方或单位没有自己的熟人,总感觉办不成事或者会办得很困难。

  我有个朋友要到派出所去补办身份证,走到办证大厅一看,很多人在排队。这位朋友知道我有熟人在派出所工作,就给我打电话,看我能不能请熟人帮忙,让他不用排队。我当即拒绝了,并告诉他,既然大家都排队,你也应该排队,我自己遇到这种情况也不会刻意去找熟人走后门的。因为没有动用熟人帮忙,这位朋友很长一段时间对我有意见。

  还有一次,一位朋友参加驾驶员考试,为了保险起见,让我帮忙找熟人和考官说一下,希望能够给予照顾。我本来想告诉他我不会去这样做,又担心影响他正常发挥,于是假装答应了他。结果,我没有找任何熟人打招呼,这位朋友依然顺利通过了考试。考试结束后,我把真相告诉这位朋友:我找的“熟人”就是你自己,只要你发挥好,肯定能过关。

  如今,尽管有些单位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但是我相信在大部分地方,通过正常程序,都能够把事情顺利办好。很多时候,我们去办事,总想找个熟人领个路,其实这是一种心理依赖。如果消除了这种依赖心理,可以发现,办事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即使遇到没有熟人办不成事的情况,也可以通过投诉等方式解决。(重庆市綦江区 夏昌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