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观察:中国开放红利——促改革 助共赢

14.11.2014  17:07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吃一顿选用外国新鲜食材做成的大餐,淘一件心仪已久的国际品牌服装,中国普通百姓正在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地体验着对外开放政策带来的各种实惠、便利。在刚刚结束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北京会议上,中国积极推动亚太自贸区一体化建设,成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又一重要举措。

  深化改革是持久动力,加快开放是助推器。

  眼下,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习近平主席说,“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而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是实现改革目标的必经之途。

  去年9月和10月,中国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今年7月,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国家发表《福塔莱萨宣言》,宣布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月,由中国推动、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签约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本月APEC北京会议上,中国宣布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

  “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习近平主席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说,中国致力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包括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致力于建立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开放型亚太经济格局,推动在今年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制定亚太经合组织推动实现亚太自贸区路线图;积极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利自身,惠全球。

  一方面,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中国积极主动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解决自身产能过剩的问题,有助于外储投资方向多元化,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活力。同时,中国也希望通过本轮开放,在日益多极化和治理规则重构后的全球经济政治格局中发挥更主动的作用。

  以代表着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决心的上海自贸区为例,印度《经济时报》载文认为,启动上海自贸区是中国探索改革开放新路径的试验场。上海自贸区成立一年多来,外商投资逐月递增,累计新设外资企业1784家,自贸区新入驻外资企业已占新入驻企业总数的两成左右。此外,2014年负面清单从前一年的199项缩减至136项,2015版负面清单将继续瘦身。

  韩国现代经济研究院中国问题专家韩载振博士认为,上海作为试点,对中国经济可起到“试金石”作用,有助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进一步开放。

  此外,培育我国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拓展经济增长新空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客观上仍需要引资、引技、引智,最终实现以开放促改革、促转型、促发展。

  本月初国家发改委第6次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行修订,大幅缩减了限制外商投资产业条目,从原来的79条减少到35条,是取消限制项目最多的一次。目录中还进一步放开外资股本限制,“合资、合作”条目数从43条减少到11条,“中方控股”条目数从44条减少到32条。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从以“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行的发展模式转型,中国对外开放政策释放出来的红利正不断为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注入新动力。

  联通中外、惠及各方的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已越来越深入地被外部世界感知,今后5年中国进口商品累计将超过10万亿美元。正如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所指出,已实施自贸协定的各国情况表明,中国产品并非“洪水猛兽”,相反,这些经济体与中国的贸易天平向着有利于它们的方向倾斜。

  与此同时,中国资本输出也在帮助全球经济规避下行风险,增强发展动力。针对亚洲实现互联互通面临的资金难题,中国出资成立的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中国还将捐款1000万美元,用于支持亚太经合组织机制和能力建设,开展各领域务实合作;预计未来10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达1.25万亿美元。

  西班牙中国问题专家里奥斯认为,中国提出的是一种包容性战略,让其他国家分享中国崛起的成果,将自己的崛起变成整个亚洲的积极因素,使自身发展更多惠及周边乃至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