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载扬帆奋进,荷城发展话变迁——贵港市建市二十周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21.06.2016  15:59

广西贵港市,这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郡,因自古以来遍种荷花,由此有“荷城”之美誉。自1996年成立地级市以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潜心合力,击水扬帆奋崛起,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描绘发展宏图,谱写壮丽诗篇。这二十年,是积极探索的二十年,是开拓奋进、锐意进取的二十年,是取得辉煌成就的二十年,这座广西最大的内河港口城市,作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文化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如今,贵港市正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向着“建设西江流域核心港口城市”的目标阔步前进。

砥砺前行,经济发展呈现新跨越

二十年来,贵港市上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不断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全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经济总量实现翻三番,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一)经济总量实现大跨越。 贵港市从建市至今二十年,刚好经历了四个“五年”的发展时期,从经济总量看,1996年建市之初,贵港市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08.26亿元,2000年为120.81亿元,2005年为222.82亿元,2010年为544.66亿元,2015年为865.2亿元。经济总量呈现不断扩张趋势,并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扩张更为明显,2015年全市GDP总量比1996年翻了三番。从发展速度看,贵港市GDP在“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的年均增速分别为4.9%、11.9%、14.1%、7.4%,“九五”为起步阶段,呈现低速增长,“十五”和“十一五”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十二五”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1996年-2015年,贵港市GDP年均增长9.5%,比全国年均增速高0.2个百分点,比广西年均增速低1.3个百分点。

表1、“九五”-“十二五”全国、广西、贵港GDP年均增速

地区

九五

十五

十一五

十二五

全国

8.6

9.8

11.2

7.8

广西

8.4

10.8

13.9

10.1

贵港

4.9

11.9

14.1

7.4

(二)财政保障能力稳健提升。 随着贵港市经济的发展,财政实力也逐步增强,2015年,全市财政收入72.75亿元,是1996年的11.3倍,年均增长13.6%,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57亿元,是1996年的10.2倍,年均增长13%。全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由1996年的5.9%提升至2015年的8.4%,财政保障能力稳健提升。

(三)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均有较大突破。 二十年间,贵港市人均GDP从1996年的2892元提高至2015年的20240元,增长了6倍,年均增长8.5%。人均财政收入从1996年的171元提高至2015年的1702元,增长了9倍,年均增长12.9%。

二、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贵港市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建市之初三次产业结构为“一三二”,到2002年调整为“三一二”,2005年又调整为“三二一”,2007年以后则保持“二三一”的结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5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0.1:40.3:39.6,与1996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27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了22.1、4.9个百分点。

 

表2、1996年-2015年贵港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表

指标名称

1996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地区生产总值

100

100

100

100

100

  #第一产业(%)

47.1

42.3

29.6

19.8

20.1

    第二产业(%)

18.2

20.6

32.6

45.6

40.3

          #工业(%)

16.8

19.2

27.0

40.2

33.0

    第三产业(%)

34.7

37.1

37.8

34.6

39.6

(一)农业基础不断稳固。 贵港市地处北回归线上,地势平坦,三大河流郁江、黔江、浔江交汇于境内,资源丰富,这给贵港农业经济发展带来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201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301.46亿元,是1996年的3.7倍,年均增长5.2%。

1、从种植方面看,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2015年,全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22.2%,比1996年比重提高3.8个百分点,蔬菜种植面积比重也由1996年的3.1%提高到2015年的14.9%。油料、甘蔗、木薯、水果等主要经济产品产量增长迅速,2015年产量分别为10.51万吨、241.72万吨、25.54万吨、26.41万吨,分别比1996年增长85.1%、29.9%、281.8%、310%。2015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27.32万公顷,产量153.51万吨,粮食产量比1996年增长2.1%。

2、从养殖方面看,贵港市第一产业由种植业为主调整发展为种养并举,水产畜牧业已发展成为全市第一产业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2015年,全市肉类总产量38.22万吨,是1996年的2.6倍;生猪出栏361.77万头,是1996年的2.2倍;家禽出栏4341.18万只,是1996年的2.3倍;水产品产量22.37万吨,是1996年的4.1倍。

3、从产业化发展看,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不断朝着市场型、效益型方向发展。2015年,全市共有1766个合作社,已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家庭农场997个,基本形成粮食、蔗糖、林果、禽畜、水产基地,石峡龙眼、荔枝、毛尖茶、淮山、草席、莲藕、瘦肉型猪、黄沙鳖、米粉、腐竹、羽绒等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品牌效应。

(二)工业支撑作用凸显。 随着“工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的稳步推进,优势支柱产业快速发展,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大大提高,企业规模和产业群落进一步扩大,贵港市目前已形成以制糖、造纸、建材、电力、化工、饲料等支柱产业和以冶金、机械、食品、医药、服装、羽绒为特色的地方工业体系,主要工业产品有机制糖、机制纸、水泥、化肥、饲料、钢材等。2015年,贵港市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285.89亿元,是1996年的15.7倍,年均增长12.9%。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由1996年的16.8%提高到2015年的33%。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完全确立。

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增长迅速。1998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112家,而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共有411家。尤其是在“十五”、“十一五”期间,随着华润、台泥、华电等大型企业入驻,全市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也给全市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65.92亿元,是1998年的29.9倍。1998年-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为20.8%、18%。

2、工业行业结构不断变化。随着科技转化和生产工艺的更新改造,虽有部分传统行业比重呈下降趋势,但总体上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总产值比重分别由1996年的9.8%、4%、1.9%提高到2015年19.9%、6%、6.4%。新兴的行业比重大幅提高,如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总产值比重由1996年的0.4%提高到2015年3.4%,纺织服装服饰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2015年总产值比重分别为9.6%、9.4%、7.1%,成为拉动全市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表3、贵港市主要工业行业1998年与2015年对比表

行业名称

1998年

2015年

2015年比重比1996年增减

(百分点)

总量

(万元)

比重(%)

总量

(万元)

比重(%)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289603

-

8558786

-

-

农副食品加工业

105406

36.4

1335935

15.6

-20.8

纺织服装服饰业

-

-

818784

9.6

9.6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

1142

0.4

292672

3.4

3.0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

18

0.0

808586

9.4

9.4

造纸及纸制品业

27808

9.6

148639

1.7

-7.9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29268

10.1

464183

5.4

-4.7

医药制造业

23197

8.0

97322

1.1

-6.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8412

9.8

1699341

19.9

10.1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1627

4.0

513600

6.0

2.0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5387

1.9

547009

6.4

4.5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

-

604486

7.1

7.1

通用设备制造业

4196

1.4

142162

1.7

0.3

非金属矿采选业

930

0.3

128909

1.5

1.2

注明:该表2015年数据均为年报数。

3、工业园区建设加快。贵港在沿西江两岸布局了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贵港江南工业园、贵港覃塘产业园、桂平长安工业园、平南工业园五个产业定位明晰、布局优化的沿江产业园区,总规划面积达148.93平方公里,可以承接不同规模各类产业投资项目进驻。2015年,这五大工业园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6家,实现总产值495.9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7.3%。

(三)服务业不断优化发展。 建市二十年来,全市第三产业经历三个阶段的发展轨迹:第一阶段(1996年-2003年)建市初期由于工业化水平较低,第三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呈上扬态势,由1996年的34.9%提高到2003年的42%;第二阶段(2004年-2010年)随着工业发展进入快车道,第三产业在经济中比重在小幅波动中逐步下滑,由2004年的39.5%下滑到2010年的34.6%;第三阶段(2011年-2015年)“十二五”期间,在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工业经济增长后劲不足的背景下,第三产业在经济中比重逐年递增,由2011年的36.1%提高到2015年的39.6%。第三产业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15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342.72亿元,是1996年建市之初的9.1倍,年均增长10%。各行业之间打破了建市之初批发零售餐饮业一枝独秀的局面,形成均衡发展、共同带动服务业增长的格局。

1、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成为第一大行业。2015年,其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9.7%,比1996年比重提高3.6个百分点。建市二十年,是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快速发展的二十年,公路、水路、铁路全面增长。2015年,全市公路水路客货运周转量495.64亿吨公里,是1996年的11倍;邮电业务总量37.64亿元,是1996年29倍。港口建设欣欣向荣,目前,贵港港拥有码头泊位159个,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船舶运力和造船能力均占广西内河50%以上,还将大力推进郁水作业区永泰码头工程、苏湾作业区、武林港二期等港口物流项目建设,提高港口集疏运能力。2015年港口货物吞吐量5334.24万吨,是1996年的14倍,年均增长15%,稳居广西内河港口首位。

2、行业发展逐步均衡化。1996年,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一枝独秀,仅它一个行业就拉动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达到10个百分点。但随着其他行业的崛起,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批发零售业所占比重从1996年的30.1%下降到2015年的18.7%。金融业、房地产业发展迅速,2015年,这两个行业增加值分别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0.5%、15.9%,分别拉动第三产业增长1.2、1个百分点。各行业间呈均衡发展态势。全社会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增长迅速,2015年,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完成973.07亿元、596.71亿元,分别是1996年的15.9倍、13.4倍,年均分别增长15.9%、13.4%。

三、固定资产投资成效显著,内外贸易助力经济发展

(一)固定资产投资成效显著。 建市20年以来,贵港市利用地理位置优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极大改善了全市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全市先后建成投产了西江航运枢纽、华润水泥、台泥、华电等一大批生产建设项目。而近几年,随着西江-珠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房地产、高速公路建设以及贵港二线船闸航运枢纽、大藤峡水利工程的开发投资,带动固定资产投资进入快速扩张期,投资始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1996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为7.75亿元;2005年突破100亿元,达到129.43亿元;2010年达到385.29亿元;2015年迈上700亿元台阶,达到778.61亿元,比1996翻了6.7番。1996年-2015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7.2%。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投资均呈快速增长。建市之初,贵港市投资建设相对比较落后,但经过20年持续快速增长,投资结构极大优化,基本建设保持投资主力地位,更新改造步伐加快,房地产投资表现抢眼,这三大结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从1996年的31.1%、4.3%、6.8%提高到2015年的36.1%、37.3%、8.4%,其中更新改造的比重提高了33个百分点。从投资总量看,2015年,基本建设完成投资额281.17亿元,比1996翻了6.9番,年均增长28.5%;更新改造完成投资额290.57亿元,比1996翻了9.8番,年均增长42.9%;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额65.79亿元,比1996翻了7番,年均增长28.9%,各式楼盘如雨后春笋般建起,居民居住条件获得极大改善。在“十二五”期间南广高铁以及梧州至贵港、桂平至来宾(贵港段)高速公路全线贯通, 2015年,全市公路里程达7204.79公里,是1996年4倍。高速公路从无到有,2015年全市境内高速公路里程增加到195公里,同时南广高铁开通,实现基本建设投资的重大飞跃。

(二)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建市二十年,贵港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消费市场逐渐繁荣,2003年-2014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十二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2008年达到建市以来最高增幅22.9%。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89.06亿元,是1996年的8.6倍,年均增长12%。随着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全市商业市场走出了原有的封闭模式,发展格局也逐渐由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市场商品类别丰富多彩,城乡居民消费观念及消费层次不断提高,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城镇消费日趋成熟,批发零售业逐步壮大。1996年建市之初,全市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社会的49.3%,比乡村消费比重低1.4个百分点,而到2015年,全市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社会的比重达73.1%,比乡村消费比重高46.2个百分点。城镇与乡村消费市场差距扩大明显,主要得益于城镇化快速发展,以及批发零售业的不断壮大,并占据消费市场的主导地位,2015年,全市批发零售业实现商品零售额374.37亿元,占全社会的96.2%,比1996年比重提高32.9个百分点,1996年-2015年年均增长14.5%。消费热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逐步由传统的吃穿用转向享受型消费,1996年食品饮料烟酒类、日用品类、家用电器类是消费的三大类别,分别占大中型企业零售额的12.7%、19.7%、24.1%,而到2015年限上商品类别中,占据比重前三的是食品饮料烟酒类、石油及制品类、汽车类,分别占全部限上商品零售值的10.3%、36.5%、19.7%。

(三)对外贸易加快发展。 贵港市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坐拥黄金水道,一年四季可航行2000吨级船舶,30个小时即可直达粤港澳,通江达海的航运优势为对外贸易加快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对外出口产品品种和供货量不断增加,进出口贸易量突飞猛进,连年跃升,2015年,贵港市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32258万美元,是1996年的5倍,年均增长8.9%,其中,出口18977万美元,是1996年的4.2倍,年均增长7.8%;进口13281万美元,是1996年的7.1倍,年均增长10.9%。如今,贵港市已与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东盟、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建立了对外贸易关系。出口贸易的国家(地区)和组织主要以韩国、美国、香港、澳门、新加坡、东盟和亚太经合组织为主,出口商品涉及近三十个品种,2015年胶合板及类似多层板、钢材、鞋类、圣诞用品四大类出口值分别占全市出口总值的28.3%、16.7%、14.5%、16.5%。

日新月异,城市建设展现新面貌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贵港市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坚持把城市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突破口,扎实推进城镇化建设,城市道路、供气、供水、绿地、环境治理得到长足发展,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品味不断提高,面貌焕然一新。

四、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城市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 经济的发展必定带动城市的繁荣,吸引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寻找就业发展的机会,城市人口扩张迅速。2015年,全市共有常住人口429.37万人,比1996年增加52.8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99.75万人,比1996年增加112.25万人。贵港市城镇化率也由1996年的23.3%提高到2015年的46.5%,二十年间提高了23.2个百分点。

(二)城市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 贵港市城市道路、供排水、供电、路灯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框架不断扩大,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二十年来,全市通过新建与改造城市道路,合理拓宽城市骨架,2015年,全市城市道路595.7公里,城市道路面积1313.5万平方公里,排水管道723.28公里,供水管道1318.43公里,公共供水总量达到8833.25万吨,天然气供气总量859.33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2.06万吨。多幢现代化高层建筑、一大批生态商住小区建成,增强了贵港的时代特色,贵港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996年的18平方公里扩大到2015年的70.52平方公里,市图书馆、博物馆、“天网”工程二期等一批重大城市配套设施相继建成,城区重点公共区域WIFI实现免费开放,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综合管理也不断加强和规范。

五、交通出行更为便捷,人居环境极大改善

建市二十年,贵港市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基本建成,公交线路实现全城覆盖。全市实有公共汽车营运车辆由1996年的17辆增加到2015年的421辆,公共汽车客运总量由1996年的14万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2752.3万人次,2015年末实有出租车915辆,客运汽车可通往广西各大城市,高铁可直达广州、深圳、南宁、桂林、柳州、北海、防城港、钦州等,极大方便人民群众出行。同时,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高速公路及城乡道路建设全面发展,民用汽车数量增长迅速。2015年,全市共有民用汽车18.9万辆,是1996年的18.3倍,其中,私人汽车17.05万辆,是1996年的32.8倍。摩托车数量达到74.45万辆,是1996年的14.6倍。

积极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改善人居环境。建市二十年,政府加大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市容市貌发生较大变化,目前,全市共有垃圾处理站4个,污水处理厂7个,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58座。同时,城市绿化建设硕果累累,城市道路景观效果明显显现,东湖公园、南山公园的改(扩)建,以及马草江生态公园、民族文化公园建成开放,都极大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2015年,全市绿化覆盖面积2800.22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1.33%,公园面积261公顷,淘汰2168辆营运黄标车,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为320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和谐稳定,社会进步达到新层面

建市二十年来,贵港市加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采取各种措施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各项社会事业欣欣向荣。

六、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民生福祉大幅提升

二十年来,人民生活发生极大变化,生活水平、就业情况、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都有显著提高,逐步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经济持续发展给人们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2015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6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3.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2%。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数增长迅速,2015年达到24.45万人,比1996年增加4.31万人。就业的增加促进居民收入的增长,201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90元,是1996年的5.5倍,年均增长9.4%;农民人均纯收入10017元,是1996年的5.3倍,年均增长9.1%。  居民生活水平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消费结构渐趋合理,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2015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41.6%,较2004年下降3.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45.2%,较2001年下降3.3个百分点。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住房结构、装饰层次逐步提高,由小、暗、陋向宽、亮、美发展。城乡居民储蓄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而持续增加,2015年贵港市金融机构人民币住户存款余额733.37亿元,是1996年的15.2倍,年均增长15.4%。

民生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建市二十年间,市委、市政府继续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注重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社会福利事业继续推进。2015年末全市共有福利院92个,床位数3457张。参保人员逐年增加,覆盖面不断扩大。2015年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人数分别为19.9万人、60.33万人、9.96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面覆盖, 2015年全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66.44万人,参保率达96.6%。积极改善居民住房及安全饮水条件,2015年,全市共完成保障性住房投资2.5亿元,保障性住房施工面积58.98万平方米,其中,廉租房11.94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47.04万平方米。全年共完成166个农村安全饮水项目,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58.45万人。

七、科教文卫稳步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教事业优先发展。2015年,全市共有小学1144所,在校学生44.22万人,分别比1996年减少10所、22万人;普通中学226所,在校学生34.78万人,分别比1996年减少45所、增加13.63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2所,在校生2.09万人,分别比1996年减少27所、增加1.06万人。以岗位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为主、兼顾学历教育的成人大学、成人中专也有所发展,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15年全市完成职业培训10335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达94.5%。科技事业成果丰硕,创新能力大幅提升,2015年,全市专利申请授权558项,其中,发明55项,科技发展进入新阶段。

医疗卫生改革进一步深化,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大为提高。2015年末,全市各类卫生机构428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12个,比1996年末增加26个。执业(助理)医师5893人,比1996年末增加3814人。医院、卫生院病床数1.37万张,比1996年末增加1万张。全市平均每万人拥有医生人数由1996年的4.8人增加到2015年的10.7人,增长了1.2倍。医疗改革进一步深化,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居民健康状况继续改善,2015年全市婴儿死亡率4.4‰,产妇住院分娩比例达到99.99%,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441.47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3%。

文化、体育事业蒸蒸日上。全市有场所的文化场馆全部实施免费开放,大力打造“和为贵”文化品牌以及广场文化。人民群众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目前,不仅在城镇里文化体育氛围浓厚,成立有气排球、足球、拳击、羽毛球等单项协会组织,而且在大多数农村也都建有文化娱乐室、图书室、灯光篮球场、健身场地等,全民文化体育建设体系日臻齐全。金晟影城、大地数字影院相继落地贵港,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而计划投资6.7亿元的贵港市体育中心项目的综合体育馆、游泳馆已基本完工,进入预验收和试运行阶段,也将为贵港市人民提供更为舒适的运动场所。

回眸精彩,科学发展再铸新辉煌

回眸二十年,是艰辛开拓的二十年,留下的是取得辉煌成就的每一个精彩,而今天,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贵港经济社会发展也要站在新的起点上,2016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工业提质年、项目落地年、企业服务年、城市建设管理年、县域经济突破年、精准扶贫攻坚年”的目标任务,为“十三五”开好局,并紧紧围绕贵港市以建设西江流域核心港口城市为目标,牢牢把握“工业兴市、工业强市”的发展主基调,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全面实施创新驱动、东进融合、港产城互动三大战略,用发展新理念新思路引领贵港市西江经济带开发建设,全面统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和协调发展,为实现贵港全面振兴和时代新崛起,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贵港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注明:

1、文中部分指标数据为初步核算数,最终核实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各行业增加值增速均按照可比价格进行计算;

3、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可能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