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市:关于加快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与建议
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用城镇人口比重,即指一个地区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所占比重,用于反映人口向城镇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的程度,是体现城镇化发展水平和速度最重要的指标。近年来,贺州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实施“工业立贺、富民强市”战略,抓住机遇,推动城镇化、工业化互动发展,推动实现全市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贺州市城镇化现状
贺州市地处广西、广东、湖南三省(区)结合部,于2002年撤地设市,现辖八步区、平桂管理区、昭平县、钟山县、富川瑶族自治县三县两区,总面积1.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33.55万人,常住人口199.98万人。贺州市在近年城镇大规模建设的基础上,坚持经营城镇理念,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多方筹集资金,继续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城镇投入增长率不断提升。特别是2004年以来,深入实施城镇建设大会战,拉大了城镇框架,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一)城镇人口比重总体有所提高,但各县区差别较大
统计数据显示,贺州市2013年城镇人口比重为40.26%,虽然比上年城镇人口比重38.94%高1.32个百分点,但比广西2013年平均水平44.81%低4.55个百分点,在广西14个市中排名第9位。其中八步区2013年城镇人口比重为43.47%,比上年城镇人口比重42.49%高0.98个百分点,比贺州市2013年平均水平40.26%高3.21个百分点,在贺州市中排名第1位;平桂管理区2013年城镇人口比重为43.12%,比上年城镇人口比重41.11%高2.01个百分点,比贺州市2013年平均水平40.26%高2.86个百分点,在贺州市中排名第2位;昭平县2013年城镇人口比重为39.77%,比上年城镇人口比重38.84%高0.93个百分点,比贺州市2013年平均水平40.26%低0.49个百分点,在贺州市中排名第3位;钟山县2013年城镇人口比重为35.67%,比上年城镇人口比重34.92%高0.75个百分点,比贺州市2013年平均水平40.26%低4.59个百分点,在贺州市中排名第4位;富川瑶族自治县2013年城镇人口比重为35.02%,比上年城镇人口比重32.74%高2.28个百分点,比贺州市2013年平均水平40.26%低5.24个百分点,在贺州市中排名第5位。
(二)城镇人口总量发展有所提高,但各县区发展不平衡
贺州市2013年城镇人口80.51万人,比上年城镇人口77.39万人增加3.12万人,增长4.03%。其中八步区2013年城镇人口27.38万人,比上年城镇人口26.50万人增加0.88万人,增长3.32%;平桂管理区2013年城镇人口17.38万人,比上年城镇人口16.48万人增加0.90万人,增长5.46%;昭平县2013年城镇人口13.82万人,比上年城镇人口13.43万人增加0.39万人,增长2.90%;钟山县2013年城镇人口12.75万人,比上年城镇人口12.45万人增加0.30万人,增长2.41%;富川瑶族自治县2013年城镇人口9.18万人,比上年城镇人口8.53万人增加0.65万人,增长7.62%。
(三)区域城镇建设成效显著,城镇体系初步形成
贺州市2013年末共有4个街道办事处,45个建制镇,12个乡,216个属性为城镇的居委会、村委会,9个产业园区。重点项目市传媒中心、灵峰大桥、贺州高中新校区等峻工,加快市文化中心、贺州大酒店、绿洲家园、太白湖公园、城东新区、江南新区、火车站新区、平桂新区等标志性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光明大道、城东新区路网、江南路网、平桂新城路网等拓宽新城区框架项目建设,加快形成“一江两岸三新区”发展新格局。加快桂台(客家)文化合作示范区、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电子科技生态产业园区、信都工业区、望高工业区、信都至富川百里工业长廊等建设,加快构建产业园区和工业长廊。加快贺州大道南出口至望高工业区道路、桂梧高速公路贺州连线及道石收费站等建设,加快“贺八平钟一体化”协调区高等级路网建设。加快将贺街、莲塘、黄田、鹅塘、沙田镇纳入城区建设管理框架,逐步实现与主城区“同城化”发展,加快“贺八平钟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扩权强县和重点镇、扩权强镇试点、名镇名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四)第二、三产业加速发展,城市竞争力不断增强
贺州市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为423.85亿元,比2000年94.53亿元增长4.48倍。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96.3亿元,比2000年25.2亿元增长7.79倍,其中工业增加值为143.55亿元,比2000年22.7亿元增长6.32倍。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34.97亿元,比2000年29.15亿元增长4.63倍。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同时,贺州市城市竞争力不断增强。2000年以来,贺州市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区第八届市容“南珠杯”优秀城市、“广西森林城市”、“广西生态旅游示范城市”、“广西卫生城市”等殊荣。
二、当前贺州市城镇化发展存在问题
(一)历史欠账太多
由于历史原因,贺州市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人口居住分散,与镇中心区之间有农田或山脉隔断,城镇化建设起步晚、基础差、不规范,城镇街道不连贯,城镇建设相关设施不配套不完善,乡村人口向城镇聚集难度大,城镇区域扩张与城镇人口增长不匹配,缺乏大型支柱产业,城镇经济整体实力不强、动力不足,发展水平低,与全国及广西发达地区差距过大,而且城镇人口基数过小,农村人口比重大,无法拉动城镇人口快速增长,致使城镇人口比重长期偏低,城乡一体化进程比较缓慢,要赶上广西平均水平的确是任重道远。
(二)经济发展水平低,影响资本的聚集,进而影响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进程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聚集的过程,也是资本聚集的过程,聚集是城镇化最明显的特征,每个城市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本积累的集中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本形成总额越大,其城市容量也越大,城市人口也越多,由此所产生聚集效应也越大。2013年广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1907.67亿元,而贺州市只有483.2亿元,仅占广西的4.06%。贺州市经济发展水平低,必定影响资本积累和城镇化进程。
(三)城镇规划水平不高,城镇风貌现代化和特色化均不突出
贺州市是广西最年轻的地级市之一,自2002年建市以来已满11年,诸多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尚在初始建设之中,城镇规划管理总体水平不高,规划技术人才匮乏,市城乡规划设计院仅为丙级资质,与地级市的要求不相匹配,难以适应贺州城市发展的需要。由于缺乏人才队伍的支撑,城镇建设标准低,综合开发率低,不少规划是粗线条的,建筑物70%以上是以私人建房为主,城镇建设亮点不多,城镇风貌现代化和特色化均不突出。
( 四)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优势较弱
长期以来,贺州市第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起步早、发展快,在吸纳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打工中占有先机。当前,贺州市的支柱产业为电力、林产、矿业、电子和新材料等,其中电力、矿产均为重工业,其对劳动力的吸收有限,对城镇化的快速提升作用不明显;以新材料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全市整体经济带动有限;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也是制约贺州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导致贺州市城镇化发展后续动力不足。根据公安部门人口报表统计,贺州市2013年有1.24万人迁出市外,这些人大部分属于外省的城镇常住人口,以从事第二、三产业为主。贺州市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不能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向贺州市转移,而向市外迁移。
三、加快推进贺州市城镇化跨越发展的几点建议
人们所居住的区域属于城镇还是乡村,是根据民政部、住建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和国家统计局七部门联合制订的《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来核定城乡属性的,在国家城乡地址名录库中属于城镇属性的,则居住在该单位地域上的人口为城镇人口,反之,为乡村人口。如何加快推进贺州市城镇化跨越发展,建议如下: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主导、不同等级功能的城镇体系
继续深入实施城镇建设大会战,实现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乡镇总体规划全覆盖,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主导、不同等级功能的城镇体系。加快城东新区、江南新区、火车站新区、平桂新区、城东新区路网、江南路网、平桂新城路网等建设,加快形成“一江两岸三新区”发展新格局。加快桂台(客家)文化合作示范区、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电子科技生态产业园区、信都至富川百里工业长廊等建设,加快构建产业园区和工业长廊。加快贺州大道南出口至望高工业区道路、桂梧高速公路贺州连线及道石收费站等建设,加快“贺八平钟一体化”协调区高等级路网建设。加快对11个乡镇、6个建制镇、500个村规划编制方案的评审、公示、审议、报批和批复等工作,将贺街、莲塘、黄田、鹅塘、沙田镇改为街道办事处,加大城市的道路、设施建设,覆盖周边的村委会,逐步将其改为居委会,延伸城镇管理区域,逐步实现与主城区“同城化”发展,加快“贺八平钟一体化”进程。加快钟山城区为中心的城镇群、以富川县城区为中心的城镇群、以昭平县城区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带城镇群和黄姚、公会城镇群以及桂岭城镇群、信都城镇群六大城镇群建设,加快形成扩权强县和重点镇的城镇群集聚建设。加快望高镇、信都镇两个扩权强镇试点建设,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名镇名村,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二)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促进城镇区域拓展与人口城镇化同步推进
继续争取中央财政对贺州市城镇化建设的支持,争取国家金融机构贷款,争取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大对城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透明规范的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镇建设融资渠道,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和运营。引进高资质的城乡规划设计院和人才,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和城镇建设标准。用生态理念规划、建设、管理城镇,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不断完善城镇功能,逐步健全轴带状五级城镇结构体系,建立和完善跨区域城镇发展协调机制。加强城镇交通、供水、供电、供气、排污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管理,打造宜居宜业的城镇。
(三)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继续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推进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全面放开城镇户口的户籍管理,对进入城镇的农民,只要有合法固定的住所、有稳定的收入、即可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享受城镇居民住房、公共租赁房、其他社会保障房、教育、文化、社保等待遇,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从严合理供给城镇建设用地,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率。
(四)优化第 二、三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向城镇聚集、人口向城镇集中
继续优化第二、三产业结构,加快第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城镇化进程,是贺州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在第二产业化发展上,因地制宜,规划好产业布局,整合好土地资源,通过招商引资,整合各种资本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形成规模经营。在第三产业发展上,大力发展商贸流通、餐饮服务、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同时,培育扶持电子信息科技、文化传媒、旅游、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托城镇,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不断开拓县城和集镇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实现人口因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