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土司古城 探秘传统统婚礼

12.04.2016  11:06

“母亲”为“女儿”行梳头礼,边唱山歌边哭,当地称为“哭嫁”。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从古至今,结婚被视为人生最大的喜事,有关婚姻的习俗也因地而异。婚礼一直是各地民间生活最隆重的庆典,丰富多样的婚庆及婚礼习俗伴随其中,形成一方独特的风俗。“哭嫁”“嫁郎”“火把迎亲”。。。在桂中腹地来宾,至今保留着许多传统而特别的婚俗文化,这些别开生面的婚俗带着亲朋好友最美好的祝愿,成为新人结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剂。“三月三”期间,我市各地举行丰富多彩的民生传统婚礼展演,让游客在大饱眼福的同时更参与其中。

迎亲队伍敲锣吹唢呐,穿行古城。

  “新郎”骑着披红挂彩的高头大马,领着抬花轿的队伍从莫土司衙署出发迎娶“新娘”,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敲着锣鼓、吹奏唢呐穿行古城,好不热闹……这是4月8日在忻城县土司古城举行的一场传统壮族婚礼展演活动,原汁原味的壮族婚俗为“三月三”增添不少喜气。

  婚俗习惯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当天举行的传统婚礼包括迎亲、送亲、对歌、猜米缸、哭嫁、跨火盆、敬茶、掀盖头、入洞房等环节,这些步骤完美地阐述了壮族传统婚俗文化,忻城县至今仍保留着这些独特的结婚习俗。

  新郎骑着披红挂彩的高头大马,带着花轿从家中出发,将头顶红盖头的新娘接入轿中。新郎背着新娘出门,迎亲的人群向新人抛撒五谷,意为祝新人安康幸福、子孙昌盛。举着“迎亲”“囍”牌子的迎亲队伍伴随着唢呐队,浩浩荡荡地将新人送到婚礼目的地。

“伴娘”在“新娘”家门口设对歌台,与“新郎”一行对歌。

  到达目的地,新人要举行进门仪式,新郎新娘跨火盆、踢马鞍、过鹊桥。此外,还有象征四季发财、月月富足的壮族喜宴,不仅色香味俱全,更蕴含了美好的寓意。

猜米缸仪式,“新郎”猜不对就要发红包。

  接新娘时,新娘在伴娘“伢纳”(一般是新娘的堂妹)、数十位朋友以及一位叫“大送”的长者(新娘的叔、伯)陪同下,随接亲者同往新郎家。嫁妆由新娘亲戚的男幼辈(壮族叫“公纳”)携带同往。如今,在广西一些地方,壮族嫁女仍保留着唱“哭嫁歌”的习俗,即新娘在拜别娘家时,用“哭嫁”的方式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表达对家人的不舍。随后,新娘在亲朋好友的簇拥和祝福下来到新郎家。

“新郎”在众人的陪同下,牵着“新娘”进“家”。

  当新娘踏上新郎家门口时,鞭炮声、唢呐声齐鸣,宾客纷纷离座围拢而来,一睹新娘芳容。新郎家人接过嫁妆并放置妥当后,立即给“大送”“公纳”及伴娘灌糖酒。于是,双方频频举碗相灌、不善饮酒的人尽量躲避,对方则穷追不舍,往往灌得双方衣服湿漉、酒态百出,好不热闹。接着行拜堂的仪式。拜堂一般是三拜,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随后,新郎的父母坐在中堂椅子上,接受新娘跪拜敬茶。拜堂敬茶过后,设宴席款待亲朋好友及送亲队伍,并将新娘带来的甘蔗、五色糯米饭等礼物分发给新郎亲戚小辈,寓意生活甜蜜、五彩缤纷。宴席期间,新郎新娘要向亲朋好友敬酒,以此表达敬意。

  经过一系列的仪式,新郎和新娘才算正式结为夫妻,可以入洞房了。

  (樊绍光 文/图)

【 编辑:利雪娟  作者:樊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