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西江水运瓶颈 广西深化改革释放黄金水道活力

18.11.2014  14:05

  深化改革释放黄金水道活力

        广西新闻网 -广西日报记者  欧乾恒    本报通讯员  王秋霞  符元基

        硬件设施加速升级,软件配套快马加鞭。

        加快西江经济带水运通道建设,除了破解航道、船闸、港口等水运通道建设的“硬件”瓶颈外,有关专家们普遍认为,应坚持两条腿走路,及时解决水运通道建设的资金、体制、政策等“软件”难题,“后者甚至比前者更为迫切”。

        “全面深化改革,优化政策环境,释放制度红利乃是解决这一系列难题的根本之策。”专家们开出了“处方”。

        “多处开花”补齐资金短板

        千里西江,今非昔比。

        220亿元——这是2008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打造西江黄金水道战略部署后,6年来西江内河水运建设累计完成的投资额,而这一数据是解放后至2008年,近60年来广西内河水运投资总量的近4倍。

        巨大的投入,效益显而易见:截至去年底,西江内河通航总里程达到了5638公里,实现了2000吨级船舶从南宁直航粤港澳;内河港口吞吐量、货运量双双突破亿吨,初步实现了亿吨黄金水道的建设目标。

        尽管广西在西江黄金水道建设上“投金投银”,但是,记者采访发现,与水道通道建设对资金的巨大需求相比,此前的投资还远远不能“解渴”,资金缺乏仍是掣肘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短板。

        长洲水利枢纽是千里西江的重要节点,其三线四线船闸工程被视为西江黄金水道的“咽喉工程”,但在建设中,资金筹措过程却颇为坎坷。

        “工程总投资超过40亿元,除去国家和自治区补助的20多亿元外,剩下的部分均由企业承担。”项目业主单位广西西江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宁武表示,项目基本上没有即时回报,筹资压力巨大。

        在不少地方看来,长洲船闸扩容已算是“幸运儿”。根据2010年自治区编制的《西江黄金水道建设规划》,西江黄金水道项目总投资规模约740亿元,其中与长洲三线四线船闸类似的过船设施以及航道工程等项目投资约占一半。

        “这些项目都属于公益类设施,投资巨大,回报率低,自身融资能力有限,部分项目资金至今仍无法完全落实。”多位专家认为,除此之外,水运通道建设还包括铁路、公路、物流园等集疏运通道的建设,而这些建设所需资金也甚为巨大,多元筹措资金已成为西江水运通道建设的当务之急。

        “公益类设施应由政府掏腰包。”自治区港航管理局总工程师庞雪松认为,这需要争取国家加大对西江水运建设的投入和政策倾斜,“可以采取长江航道建设模式由国家全额投资,或提高建设资金的补助比例。”其次,还应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特别是从水路直接受益的市县,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要加大投入或配套投入。

        “单靠政府资金的一直‘输血’显然并不现实。”

        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水运管理处处长刘劲认为,应坚持市场经济的方向,鼓励更多区内外各类社会资金投资,特别是有实力的外来投资者,参与到水运通道基础设施建设中。

        同时,刘劲还建议在投资融资模式、行政审批等方面,可以先行先试,支持多元投资主体采用BT(建设-转让)、BOT(建设-经营-转让)等多种投资方式参与黄金水道的建设和经营。

        “每年固定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设立西江经济带水运通道建设专项扶持资金。”针对目前西江水运通道建设缺乏专项扶持资金的现状,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建议,资金可以作为建设项目资本金或财政贴息,用于支持西江水运通道的重大公益性项目建设运营,确保建设资金来源稳定。

        贵港市发改委副主任傅汝泳则建议,创建金融机构,搭建融资平台。“自治区金融办可联合各市,与广东对接,牵头成立区域性银行,并由政府注资,设立分行,吸引民间存款,服务整个珠江西江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