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安葬还需加把火 广西推行公益“花坛葬”观察

03.04.2015  11:15

 

四月一日,逝者骨灰坛被缓缓葬入青龙岗花草丛中。记者 杨素颜\摄

 

    4月1日,南宁市再度在青龙岗公墓举行“花坛葬”仪式,248位逝者的骨灰坛集中安葬。

    “花坛葬”占地少、仪式简朴,是备受政府和学界推崇的生态安葬方式。但记者了解到,两年来该市仅有566位逝者选择“花坛葬”,“回归自然”之路并不容易。

    “主动移风易俗接受者,总的来说还是偏少

    “花坛葬使用可降解材质的骨灰坛,下葬一段时间后骨灰坛将分解消融,与逝者骨灰一同融入土壤中。”南宁市殡葬服务管理处党委书记邓远华介绍说,作为新的生态安葬方式,“花坛葬”占地少,地方可以重复利用,且操作比较简单,较之其他方式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2014年4月1日,我区在南宁市举行首次免费公益“花坛葬”集中安葬仪式,当时共有318位逝者的骨灰坛安葬在青龙岗。今年,南宁、柳州和桂林成为每年公益“花坛葬”活动的常设举办点。记者了解到,有248位逝者的骨灰坛参加南宁市今年的花坛葬,两年累计仅566人。

    邓远华分析,目前报名“花坛葬”的主要有几种情况:一是逝者亲人远在他乡生活,不方便每年返乡祭扫;二是逝者直系亲属多已亡故或不方便操办葬礼,其远亲或友人在征得家属同意后报名;三是部分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群体,因为目前南宁的“花坛葬”不仅费用全免,逝者家属还能得到500元现金奖励。“主动移风易俗接受花坛葬的逝者家属也有一些,但总的来说还是偏少。”邓远华说。

    记者联系到一位选择“花坛葬”的逝者家属。这位中年男士告诉记者,他的叔叔一生简朴,临终前曾委托他“用最简单的方式处理骨灰”,所以选择了“花坛葬”。即便如此,他还是一再要求记者要“低调”:“我并不希望太多身边人知道。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种“面子”困住“里子”的情况并不少见。家住北湖路一带的禤女士告诉记者,她的母亲一辈子都喜欢种花养花,老人家看到报纸上有“花坛葬”的信息后就向儿女们提议,不料几个事业有成的子女全都反对。“其实我也支持我妈,可又担心亲戚朋友以为我们是图省钱。”禤女士有些无奈地说。

    “慎终追远本来是好事,但充满亲情的安葬并不见得就是要多花钱。”长期从事宗教研究的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容志毅说,移风易俗远非简单的一句“花坛葬光荣”就能解决,要努力让“厚养薄葬”成为全社会认同的新风尚,“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是我国殡葬业继火化遗体后的第二次革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要有耐心。

    “花坛葬”墓地能否安全管理受关注

    与受访的许多市民不同,大学生小唐主要担心的是“花坛葬”的墓地是否安全。“花坛葬是免费的,墓地管理方会给予什么样的养护呢?如果墓地需要改造甚至搬迁,最先‘遭殃’的会不会就是免费的花坛葬?”小唐说,她也知道“花坛葬”的骨灰很快就会与泥土混合,但在没有立碑留名的前提下,花坛一旦受损,逝者家属在感情上很难接受。

    一些墓园对“花坛葬”的态度印证了小唐的担心。记者了解到,目前南宁的“花坛葬”服务完全免费,这固然鼓励了部分主动移风易俗的市民,但对墓园管理方来说,不能收费还要倒贴墓地和服务,其“积极响应”的态度多少有些言不由衷。邓远华认为,免费服务是把“双刃剑”,让墓园长期单方面“爱的奉献”,“花坛葬”很难得到全方位推广。

    记者从南宁市民政部门获悉,该市将在七塘殡葬服务区建设生态公墓,并计划把目前位于望州路殡仪馆内的骨灰寄存、公墓等殡葬设施逐步迁至七塘。3月30日,记者在南宁市殡仪馆看到了该馆张贴的骨灰寄存搬迁公告。

    “实际上,市殡仪馆已然被周边楼盘‘包围’,按目前南宁市的城市规模,如果继续采用以往的安葬方式,墓地远远不够使用。”南宁市殡葬服务管理处主任李雪华说,推广“花坛葬”等生态安葬方式已经势在必行,“新建的七塘殡葬服务区将大力推广“花坛”葬等新葬式,引导更多的群众接受并主动选择回归自然的生态安葬方式。”(孟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