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来沙漠深处体验猎鹰文化
新华网阿布扎比12月8日电通讯:来沙漠深处体验猎鹰文化
新华社记者安江 马锡平
马尔祖姆营地,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西南约120公里的沙漠深处。阿联酋第三届国际猎鹰节暨国际猎鹰论坛7日起在此举办。
与以往不同,本次活动选址于沙漠深处,是为了让世界各地的驯鹰人与其爱鹰一起体验带有阿拉伯古游牧民族猎鹰文化色彩的沙漠生活。
来自82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带来了逾800只猎鹰参加猎鹰节。参加猎鹰节暨猎鹰论坛的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与保护猎鹰和其环境相关的国际组织代表,以及专家和研究人员。
在一处东高西低的沙丘地段,搭建有数百顶白色帐篷,作为与会者的驻地。每顶帐篷上插有国旗,耀眼的阳光使五颜六色的旗帜非常醒目。
来自云南丽江的代表团在其帐篷外挂起了一对大红灯笼,一面墙上贴满了与纳西族养鹰、驯鹰、放鹰历史和文化有关的图片,引得人们驻足观看。代表团应邀介绍纳西族的猎鹰文化,并在11日至13日公众开放日期间表演纳西族古老的东巴“鹰舞”。
开幕式当天,不少代表团展示了自己的绝活儿。奥地利人表演了阿尔卑斯长号。三四米长、四五公斤重的木质长号原是阿尔卑斯山区牧民召唤牧群、传递信息的工具,已有至少500年历史,是奥地利和瑞士山区文化的一大标志。
当天进行的项目之一是首次公开展示使用遥控鸨模型演练招鹰。模型鸨在遥控器操纵下腾空而起,远处一位驯鹰人马上摘下猎鹰的眼罩,一个手势、一声令下,猎鹰一飞冲天,直扑模型鸨。模型鸨忽高忽低,东躲西避;猎鹰上下翻飞,紧追不舍。最后猎鹰用其利爪将模型鸨紧按于地,并得到鲜肉犒赏。
马尔祖姆沙漠营地远离都市,但内部功能齐全,区域划分得井井有条。“马基利斯”(即会所帐篷)是大家交流经验与沟通感情的平台。在民俗风情帐篷里,人们品尝美食,观摩阿联酋民间手工艺品,并展示各地与猎鹰有关的传统手工艺品。
猎鹰论坛的举办地是一个巨型帐篷,各国驯鹰人和猎鹰爱好者在此提交论文,讨论相关议题。约200名代表参加了猎鹰节开幕当天举办的论坛活动,大家一致认为驯养猎鹰作为一种体育运动,是传承性很强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须加大保护力度。
人类驯养猎鹰历史悠久,各地有不同的传统习俗。2010年,由欧洲、亚洲和非洲11个国家共同提交的驯鹰术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介绍,在阿拉伯半岛、欧洲、中亚和北非的一些地区,驯鹰术是一项训练猎鹰等猛禽在自然状态下追逐猎物的传统活动,代代传承。
在阿联酋、卡塔尔、沙特阿拉伯、摩洛哥和蒙古国等国,驯鹰人会带着孩子到沙漠里接触鸟类,让他们从小和鸟类建立信任关系。与猎鹰相关的传统服饰、食品、诗歌、音乐和舞蹈等,也丰富了这一文化遗产的内容。
本届阿联酋国际猎鹰节由阿联酋猎鹰俱乐部和阿布扎比文化遗产计划管理委员会合办。组委会主席阿卜杜拉·巴提·古拜希说,举办猎鹰节的目的是支持、保护和发展猎鹰文化遗产,并为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交融,以及对猎鹰文化感兴趣的个人、组织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特殊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