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冬日野味吃喝风先打击“游击队”

10.11.2015  01:40

北风吹,进补忙,阵阵寒风催动武汉市民进补的热情。记者昨日在江城街头餐馆看到,各种打着“秋冬滋补”广告的野味又火爆起来,有些在经营上打着擦边球。餐饮业有关人士表示,根据此前国家林业局公布的54种可经营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单,目前许多餐馆确实可以公开售卖野味。但公布的可经营的野生动物中,不是全都可以食用,可进入餐饮领域的只是一部分,有些市场、酒楼仍然属于暗中经营。(11月8日荆楚网)

“天上飞的飞机不吃,地上跑的汽车不吃,水中游的轮船不吃,除此之外,什么都吃!”这句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人的饮食现状。在外国朋友惊诧于中国人的胃口之余,笔者认为饮食状况不能全怪相关文化推波助澜,毕竟传统不意味着一成不变。社会在进步,人们的观念在更新,一些奇风陋俗会被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替代。当前,反映时代前进脚步的各种正能量逐渐浸润至寻常百姓家,再加上反腐倡廉的高压态势,社会风气有进一步向好的喜人趋势。

过往的事实证明,若对大冬日里大吃野味“进补”之风不加以任何制止或引导,某些国家保护级包括野生动物就会成为不良商家们盯住的“目标”,捧上餐桌后供食客享用,这对于框正社会风气,引导人们向往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无疑是一种打击。别小看了餐桌现象对整个社会架构的影响,它会以点及面会波及蔓延至社会各行业。所以相关职能部门在这个冬季来临之际,拿出行之有效的办法,让野味吃喝风止步,至少以不损害社会风气趋好的大方向为底线,很有必要的。

吃野味之风由来已久,迄今为止相关职能部门也出台了不少举措。在明面打击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于“暗地经营”,处理效果一直不甚理想。“暗地经营”者就好似游击队,你来我往,隐蔽性强、反侦察能力也令执法队伍防不胜防。根据这些特点,执法队伍不妨考虑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

一则,从源头上把控野生动物流向餐桌,考虑建立商家实名登记制度,把所有监控到位符合可经营的野生动物的产品录入档案,跟踪其从贩卖至消费完结的整个流程,不妨导入“互联网+”思维,用大数据化管理模式来构筑一个市场,或一个地区的完整的野味消费监督体系,此为从源头遏制“游击队”的产生重要措施。

二则,以游击战应对“游击队”。在全面检查野生动物经营利用场所,清理整顿非法经营利用行为的同时,实施不定期地突击抽查,凸显随机性,让不法商贩摸不清规律;强化野生动物分布区的野外巡护和看守的同时,组织包括志愿者与社会爱心组织、人士在内的多方力量进行街头早中晚“游走”巡察,发现违规野生动物买卖经营活动,立刻举报。

三则,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教育,要导入特色鲜明,视觉冲击效果强烈的宣传主题,将这些主题印刷成小手册,发放到群众手中。相关部门重视和发挥微信、微博、论坛等新媒体平台的作用,有条件的单位,可聘请明星人物做保护野生动物活动形象代言人,扩大正面宣传推广效果。(梁贵)

【 编辑:陈梓瑶  作者:梁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