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宁区“第一书记”扎进村子挑起大梁

24.11.2015  09:46

扎进村子挑起大梁的“第一书记

——邕宁区精准扶贫系列报道一

  杨修凯(右一)向精准识别“两评议一公示”观摩人员介绍做法。

  “精准识别工作还没结束,现在挺忙的,昨晚我只睡了3个小时。”11月20日,邕宁区百济镇新平村第一书记杨修凯接受记者采访时,略显疲惫。

  杨修凯是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人事科科长,10月9日她被选派到新平村任第一书记。第一书记就是精准扶贫的“排头兵”,一个多月来,她起早贪黑、走村入户,奋战在精准识别工作第一线。这段独特的经历也让她对第一书记这一身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与规划。

  求精求准识真贫

  新平村是邕宁百济镇7个贫困村之一。来到这个贫困的小山村,迎接杨修凯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开展精准识别工作。“一开始就接到重任,对我而言是个巨大考验,压力很大。”她坦言。

  作为第一书记,要比驻村队员承担更多责任,统筹计划、组织协调,千头万绪集于一身。为了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杨修凯特意制定《新平村精准识别工作实施方案》,包括23个驻地队员如何分工包屯、详细步骤与时间节点、每日进度表与反馈表等制度,精准识别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开展。最终,新平村比城区计划提前3天完成精准识别入户调查评分阶段的工作。

  杨修凯在入户调查时遇到这样一个家庭:家有母亲和两个儿子,同一个户口本,小儿子已经结婚,不在家里住,在外购有10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有汽车及千亩林地。但是,杨修凯入户调查时,却看到这样的场景:房子破旧,没有任何家用电器,母亲没有劳动能力且有精神障碍,大儿子在家照顾母亲,偶尔打些零工,生活非常困难。杨修凯通过向村“两委”干部及村民多方了解,才得知小儿子是入赘女方家,按照农村的习俗,上门和嫁出去的女儿是一样的,他所有经济来源由女方家庭提供,所以经济上帮助不了母亲和哥哥。杨修凯最终尊重客观事实,给这个家庭合理评分。

  “如果不细心地去多方了解,而是生搬硬套条条框框,可能就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达不到精准识别的目的。要说经验,就是要细心再细心,求精求准识真贫。”杨修凯说。

  争取“娘家”做后盾

  初来乍到,新平村村委的现状曾让杨修凯印象深刻:办公用具简陋残缺,还常年不通自来水。

  这些残破的硬件基础,使入户调查工作队员在开展工作时显得捉襟见肘,严重阻碍了精准识别工作的开展。杨修凯立即向“娘家”——第四人民医院争取支持,向领导汇报并附上援助资金报告。

  没过几天,第四人民医院院长就率领全院各科室负责人前往新平村开展调研。“没想到在南宁市郊区还有这么穷的村。”前往调研的院长感慨万分。回到医院后,医院发动员工主动献爱心、承担责任。众人拾柴火焰高,第四人民医院共筹集85000元,其中医院职工捐资35000元,单位捐资50000元,这些款项用于支持村委配套用房及解决饮用水问题。目前,村里的水井已经打好,深度60多米,可以满足村委和附近部分群众的饮用水问题。

  不仅是新平村村委的面貌焕然一新,来自第一书记“娘家”的重视与关心,也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群众对精准扶贫工作的高度认可,为新平村精准识别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扎进村子挑大梁

  “我们都爱看电视节目《第一书记》,早就盼着我们村也能来个第一书记”  “你来了,我们脱贫就靠你了!”……杨修凯到新平村参加的第一个会议,村“两委”干部和群众你一言我一语,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没过几天,又有十几个返乡农民工来到村委,指名要找“杨书记”,要与她探讨一下脱贫致富之路。“这里的群众脱贫的愿望是如此强烈,对我又是无比信任与期望,我既感动又‘压力山大’。”杨修凯说。

  如何带领村民闯出一条致富路,成了杨修凯思考的“第一要务”。

  借着精准识别的机会,杨修凯开始对村里的情况进行摸底,她每天都查阅各工作队汇总上来的入户调查资料,全面细致地了解全村贫困户的生活情况、面临的困难,分析致贫原因,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虽然她负责入户调查工作的只有一个自然坡,但一个多月来她几乎把所有的自然坡跑了个遍。

  “这里人多地少,基础设施薄弱,创收点不成规模,缺乏致富带头人,种种原因制约着新平村的发展。”杨修凯说。但她也同时发现了这里的优势所在:村里的田地适合种植。所以她现在形成了初步的脱贫对策:帮助群众发展养牛业和饲料加工业,以此带动脱贫。

  “帮助贫困村脱贫致富是第一书记的职责所在。这两年半里,我必须扎进村子挑大梁,才能不辜负群众对我的信任与厚望。”杨修凯说。

  (记者杨静 通讯员周惊阳  唐斐  文/图)

编辑:梁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