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无痕” 复垦“见绿”

30.11.2016  16:07
    山体裸露、沟壑纵横、滑坡隐患频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太平镇宜村的六汤稀土矿,曾给当地带来了许多看得见的“外伤”。如今走进宜村,复垦后的矿区却如同披上了一件绿色的大衣,完全看不出开采过的迹象。
    日前,记者走访了崇左、大新、德保等多处矿区,一幕幕“采矿无痕”的场景让绿色矿山建设“广西样本”清晰呈现。
    开采有序 复绿有方
      六汤稀土矿是一座拥有27年历史的老矿山,也是广西目前唯一具有采矿许可证的离子型稀土矿山。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六汤稀土矿一度使用池浸、堆浸开采工艺,造成了大量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被业内称为“搬山运动”的堆浸技术,是先把矿层上的土壤搬走再开矿,久而久之,废土堆积成山。“满眼望去,矿区里都是‘黄土高坡’,看不到一丝生气。”中铝广西有色崇左稀土公司副总经理韦永坚这样描述过去矿区的情景。
    为改善矿区周边生态环境,中铝广西有色崇左稀土公司投入500多万元,在原采区实施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对坡地、梯地和凹凸地进行平整,在平地种植经济作物,在坡地植树种草,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经过4年多的治理,老矿区生态破坏区目前已完成植被恢复,新增耕地400多亩。
    没有轰隆的机械作业声,没有漫天的飞沙黄土,鸟瞰矿区,竟然如此平静。据韦永坚介绍,公司目前采用的是国土资源部指定的原地浸矿工艺进行开采,通过导流孔向地下矿体注入浸出液,再从矿体底部收集稀土母液。简言之,在不“搬山”、不动土的情况下,就把稀土离子采出,实现了有序开采。新工艺的使用,不但提高了资源的回收利用率,还减少了采矿对矿山植被和地形地貌的破坏。
    在矿山开采中,六汤稀土矿严格贯彻“防治并重、治管结合”的理念,做到复垦与开采相衔接。采场闭坑后,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和植被措施,对裸露面、坡面等进行复垦,恢复土地原有功能。开采后的矿区,均在一年内全部恢复了原来植被和生态环境,实现了离子型稀土矿山的绿色开采,促进了采矿“无痕”。目前,矿区已形成年产1000吨的生产规模。
      物尽其用 变废为宝
    沿着盘山公路,采访团来到深山野林之中的德保铜矿,这是集采、选、冶于一体的广西最大铜矿生产基地。令记者感到意外的是,这座掩映在山林中的矿场,并没有与周遭的环境形成鲜明反差,相反却有一种共融的意味。
    “大家看到的这块地全是用矸石填出来。”广西德保铜矿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邦强站在厂区的中控大楼前,指着面前的一块平地自豪地说。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了一个花园式的矿区大院,与不远处的青山连成了一片蓊郁的景致。
      矸石是矿床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石。与一些铜矿山普遍将矸石堆弃到排石场的做法不同,德保铜矿把一部分矸石用于回填采空区,以稳定地压,防止山体坍塌。另一部分,则用于铺路或修建办公区和住宿区,物尽其用。
    在废水处理方面,德保铜矿也探索出了“变废为宝”的好做法。据吴邦强介绍,该公司把矿井里的水抽到山上的水池进行沉淀,澄清后的水可用于设备运行和井下作业。而选厂在选矿中产生的废水,通过沉积处理后,返回选厂继续使用。
    废水除了能够循环使用,还能从中“淘金”。2013年,德保铜矿投入800万元,推进尾矿废水有价矿物锡、铁、硫等元素的综合回收利用,使尾矿综合回收率达到60%,该项目至今仍然取得持续的经济效益。2015年11月,德保铜矿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组织的国家级绿色矿山验收。
    矿山旅游 焕发生机
      始建于1963年的大新锰矿是全国已探明储量最大的锰矿山,也是国内生产规模最大、产品最多的锰矿山,目前矿区既有露天开采,也有地下开采。50多年来,矿山在这里打造出了一条全球最长的锰产业链——通过分层剥离、分采、分运等方式,矿山露天采矿回采率达到93.17%,地下采矿回采率达到85.35%,综合利用“三率”指标达到国内锰矿山的领先水平。
    在绿色矿山建设中,为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推进矿山可持续发展,中信大锰大新锰矿分公司如今把目光投向了工业旅游。由于常年坚持边开采、边治理、边恢复的原则,矿区土地复垦逐年增加,已经具备了建设矿山公园的条件。近3年来,矿区累计复垦面积达164 公顷,闭坑较早的东部采区已100%绿化,中部排土区、西北采区及矿区的公路两侧,已完成植树种草。这些恢复治理成果,为发展工业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矿山都是有寿命的,大新锰矿尽管服务年限还很长,但我们也要提前考虑。”该公司办公室主任覃德亮告诉记者,中信大锰积极与地方政府联合,挖掘当地民族文化,先后举办了一系列文体活动,如利用矿山的独特地形地貌,举办自行车赛、越野车赛和场地汽车越野公开赛等。目前,中信大锰正结合矿山复垦,对即将结束开采的露天矿区采掘台阶和排土场等地进行美化绿化。同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努力打造以锰工业为特色的矿山公园,促进老矿山延     长服务年限,焕发新的生机。
    2015年底,广西矿山已减少到3789座,比2007年减少了25%;大中型矿山增加到335座,是2007年的3倍。自2013年11月出台并实施全国首个省级绿色和谐矿山规划以来,中央和自治区先后投入6亿多元,对合山、凤山、平乐等市县的7处重点矿山实施了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完成治理面积316公顷。
    目前,全广西已有17座矿山被国土资源部列入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有100座矿山被广西国土资源厅列入自治区绿色和谐矿山创建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