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港开发区改善居民住房教育就业纪实

19.04.2015  17:37

    4月,金鼓江倒映的那一片崭新楼群特别清晰。这是钦州港新城区在建的安置楼项目,也是失地农民的新家园。

    新家园、新环境、新工作,是钦州港开发区居民向往的新生活。

    钦州港开发区2006年成立,目前已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年工业产值超过600多亿元,而征地搬迁也涉及1.2万多农、渔民。“工业项目一个个拔地而起,搬迁户还年复一年地住在过渡房里,这种落差必须及时改变。”钦州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建国说,搬迁安置优先,安置房建设优先,是开发区抓好民生工作的指导思想。

    根据规划,钦州港新城区是一个集中安置区,规划居住人口两万多人,集居住、商贸、医疗、休闲于一体,建成后1.2万搬迁户将一次性“洗脚上岸”。安置项目负责人徐立锋介绍,去年以来工程建设进度明显加快,农民永久回建房项目一期高层公寓楼720套8万平方米全面建成,目前,开发区管委专门设立了搬迁安置办,正在讨论分房方案,原钦州港区5个整体搬迁的居民小组共478户1830人可在近期住上舒适的房子。此外,5-8号楼主体工程已封顶,二期313套宅基地回建房全面推进,建好第一层的有213套。

    “这是一种气魄,是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的重大举措。”钦州港开发区社会局局长唐朝平告诉记者,这样的举措,还体现在民生建设的诸多方面。

    在钦州港新城区,一座现代化的新校园拔地而起。这是钦州港开发区新中学,琅琅书声回荡在崭新的校园。

    这片读书声,来得十分不易。

    去年7月19日,超强台风“威马逊”摧毁了钦州港开发区3所学校20幢面积达1.15万平方米的板房。

    这时,距9月1日秋季学期开学只有短短40多天。钦州港开发区管委会当机立断:用在建的新中学安置3所学校师生,一定确保按时开学,不让一个学生失学。

    现场办公、筹措资金、紧急动员,一个个非常措施出台,一项项工程提前完工。40多天里,新中学的教室装修、饭堂、绿化建设等夜以继日进行。

    9月1日,2600多名孩子如期上学。

    强台风的袭击,还促使钦州港开发区对教育发展进行“提速”:5年内,将建设中小学校和幼儿园12所,包括中学2所、小学7所、幼儿园3所,教育网点的布局更合理,教育设施更先进,并配套“钦州港籍农村学生全部享受免费就读港区高中”等政策。

    钦州港区的大开发,水井坑等地的1万多居民成为“全征户”,他们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失地以后的生计。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保障,构成他们幸福指数的基本要素。

    “让原来的居民在转换身份中转变谋生的方式,是管委会必须解决的问题。”管委会副主任韦彭说,近几年,开发区及时实施“园区企业安置一批,支持引导创业分流一批,采用福利帮扶救助一批”的有效举措,使一批失地农民捧上了新饭碗。

    与企业合作,开发区组织培训、就业招聘会20多场,发动40多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通过资金、信息扶持,一批失地农民办起了自己的实业。

    黄开喜是钦州港区的“全征户”,失地后他办起了施工队,现已拥有勾机、铲车、推土机等工程机械13台,常年在开发区工地承包工程,俨然一副大老板模样。

    与黄开喜一样,目前钦州港开发区共有800位失地农民从事装卸、运输、水果批发、餐饮经营等服务业,经济收入可观且稳定。同时,失地农民还组建了工程队12个,拥有挖掘机、翻倒车、铲车和装运车100多辆,客车、公共汽车、出租车16辆,快艇和旅游船18艘,海蜇加工厂11家。

    同时,钦州港开发区管委还积极推进各类保障制度,去年共发放搬迁群众补助(贴)3367万多元、低保金1142.84万元、生活困难补助444.53万元,为群众报销医药医疗费用632万元。

    从2013年开始,开发区管委每年对敬老院的投入达100多万元,在大环、鸡墩头、亚路江建设3所敬老院和7个老人活动中心,让港区居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