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横县镇龙乡六昌村“第一书记”胡峥嵘

14.05.2015  16:22

在六昌村留守儿童之家,胡峥嵘正在教孩子们操作电脑。杨 芸摄

真情暖民心 实干解民忧

——记横县镇龙乡六昌村“第一书记”胡峥嵘

        广西新闻网 -广西日报通讯员  杨  芸  记者  文彩云

        “这几天出栏23头杜拉克猪、26头龙宝猪,价格比本地土猪高出不少。”5月4日,横县镇龙乡六昌村委巴里村,村民邓世东乐呵呵地算着增收账:2014年4月至今,他的养殖场共出栏300头新品种猪,年纯收入较往年增加了7万余元……

        “多亏了胡书记帮着跑项目、找企业,才让咱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邓世东所说的胡书记是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派驻六昌村的“第一书记”胡峥嵘,于2014年3月开始驻村,挑起六昌村扶贫攻坚、乡村建设的重担。

        群众心里有杆秤。修路搭桥,发展种养殖业,建设“留守儿童之家”……驻村以来,胡峥嵘不辞劳苦地实干,件件实事办到村民心坎里,赢得了村民的喜爱,也赢得了诸多荣誉——今年初,获评“美丽南宁·百佳工作队员”,广西广播电视大学也因此荣获“美丽南宁·先进后盾单位”称号。

        1

        沉下去体察民情

        驻村仅10天,他走遍11个自然屯,

        走访了486户村民

        “胡书记,今天又过来忙活呀!”跟随胡峥嵘在村子里参观,村民们纷纷上前打招呼。驻村一年,大伙已经把他当成了村里的一员。

        “当初大家可没有这么热情。”回想起刚来村子时的情景,胡峥嵘很是感慨,陌生的环境、语言的障碍以及村民的怀疑态度,让他着实笑不起来。

        “城里来的,农业生产不懂;没有经验,村里的事情也不会处理。”刚上任,就有村民直截了当地说。

        没有用豪言壮语来表示决心,而是用行动诠释“第一书记”的责任与使命。六昌村位于镇龙乡西南部,是横县地势最高、最偏远的山区,属于自治区级贫困村。2000多名壮家村民散居在百来个山头。山路十八弯,陡峭而狭窄,有的坡几乎是90度的直线。走访群众难度很大,怎么办?胡峥嵘当机立断,买了一辆二手摩托车,从县城开回六昌村。

        当时正值雨季,胡峥嵘骑着摩托车穿行崎岖山路,深入田间地头,走访村民群众。路面打滑,他推着车艰难前行,石块锋利,不时和轮胎“亲密接触”,原本四五十分钟的车程,往往会花两个多小时;斜坡陡峭,他曾连人带车翻下数米山坡,造成骨裂住院……

        驻村仅10天,他走遍全村11个自然屯,走访了486户村民,摸清了这个村子贫穷落后的现状,也找到了问题所在。

        全村11个自然屯仅有1条硬化路,严重影响村民生产生活;竹瓦屯道路漫水需要修桥;农业生产水平低下,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委小学90%以上学生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突出……深感于村子的困顿,胡峥嵘坐立难安。

        “把六昌村当做自己的家乡,把当地群众当做自己的亲人,把驻村扶贫当做自己的事业。”胡峥嵘向村民作出承诺:要通过努力,改变村庄落后面貌。

        2

        为群众一诺千金

        奔走联系相关部门,他累计争取资金达20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

        既然拍了胸脯,就不能没有行动。胡峥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争取后盾单位的支持,捐赠价值3.5万元的电脑设备及文体用品,于2014年“六一”前夕,在六昌小学成立横县首个“留守儿童之家”。

        “时不时在网上与父母视频聊聊天,非常高兴。”六昌小学六年级学生韦开集的父母在广东务工,而在以往,他只能通过电话与父母说说话。据介绍,自“留守儿童之家”成立以来,全校学生多了个学习、玩耍的好去处;65名留守儿童,绝大部分都通过网络视频,拉近与父母的距离。

        接着,胡峥嵘马不停蹄,积极协调扶贫部门,争取帮扶资金63万元,硬化全长2.1公里的六罗至那挞道路。今年年初,村道顺利通车,实现村民多年夙愿。全长10米、投资17万元的竹瓦桥也于年初竣工。如今,村民光着脚趟水出入村子,已然成为历史。

        “路、桥竣工通车的那天,村民们鞭炮齐鸣,比过年还热闹!”六昌村支书黄天福告诉笔者,三年未曾解决的六罗道路硬化项目也在日前传来好消息——全长2.65公里,投资93万元的移民道路项目得到批复。听到这个好消息,村民们都炸开了锅,乐开了怀。

        驻村以来,他反复奔走于扶贫、移民、财政等各级各部门,千方百计筹措资金,逐步改善基础设施,六昌村的发展后劲和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多向有关部门汇报,就有可能为村里争取到多一点钱和项目。”胡峥嵘说。

        3

        兴产业促农增收

        依托山林丰富资源,引项目、传技术多渠道促进农民多元增收

        散居在深山老林,六昌村民的收入主要来源除了外出务工,就是种树卖树。

        “大伙的收入怎么也上不来,苦苦挣扎在贫困线上。”村民谢天银忆起收入窘状,话语里还满是心酸。

        驻村以后,胡峥嵘在村里250亩九节风的基础上,利用扶贫办项目资金,鼓励村民扩大规模,联系农业技术人员进村开展种植培训。目前,全村九节风增种至1500亩,今年年底即可收获,预计亩产上千公斤,亩产值近3000元。

        “胡书记让村民们看到了大变化,有了想干事创业的劲头。”黄天福说,今年,村里又积极申报种植690亩九节风,同时还申报种植700亩铁皮石斛。

        “再过一个多月,这批土鸡就要出栏,3万元的纯收入稳稳地装进腰包里。”5月10日,六昌村委六罗屯村民苏锡长在自己的养殖场里,一边给8000只土鸡喂食,一边笑容满面地介绍他的项目。

        “以前,跑过运输,养过鱼、鸭,但总是不成功。”苏锡长这个朴实的山里汉子在创业路上历经波折。现在,多亏了胡书记指路,还找来畜牧专家传授技术。

        靠山吃山唱山歌。胡峥嵘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发挥邓世东、苏锡长等经济能人的带动作用,打破单一经济格局,拓宽生态产业发展渠道。今年年初,六昌村获评“南宁市生态村”荣誉称号。

        如今,全村已经发展6个年出栏万只以上规模化放养土鸡养殖基地,年均销售额达56万余元;建立3个林下杜拉克和龙宝猪养殖场,年均出栏250多头,年均销售额约3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