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安“一村一品”品出生态美
广西新闻网 -广西日报记者 杨 波 通讯员 黄初艺
果实累累的板栗林、连片成带的无公害蔬菜、稻浪飘香的香米基地、广袤翠绿的香蕉园……
金秋,走进隆安县都结、布泉及华侨管理区等地,“生态乡村”活动带来的喜人变化扑面而来。隆安县通过一村发展一产业建设、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生态乡村发展、文化元素融入生态乡村建设等一系列生态乡村建设“组合拳”,全县130多个村貌焕然一新。
目前,该县“一村一品”生态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生态乡村品位明显提升,让农民“品”出生态美,也为全县经济发展增添后劲。
1 一村一产业 庭院“土”生“金”
9月23日上午,隆安县古潭乡水果市场人声鼎沸。正值板栗交易旺季,一辆辆满载板栗的车辆凸显市场火热气氛。
“今年板栗丰收,亩产900公斤,市场上批发价每公斤最高卖到6.4元,每亩纯利润5000多元。”栗农马填禄喜滋滋地说。古潭乡依托地理环境、区位优势,大量发展板栗种植,打造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亮点。目前,该乡板栗种植面积4.2万亩。在推进生态乡村建设中,隆安县充分发挥产业优势,依照“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花则花”原则,突出地方特色,一个村屯发展一个主打产业,推动庭院经济与生态产业发展。秋收时节,越来越多农民收获“一村一品”的累累硕果。
在雁江镇福颜村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黄瓜、豆角、生菜、葱蒜等绿色蔬菜连片,菜农们在大棚中不停穿梭,或采摘、或管护。“自治区农业厅专门对我们基地的土壤、水质和生产管理指标进行检测,全部符合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标准。”正在喷淋菜心的村民凌福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地里的菜心平均3个月一造,通过科学管理,一年能收获5、6造,按照每公斤3元的市场批发价算,每亩每年纯利润超1万元。
2 一点带一片 村容村貌美
走进隆安县都结乡陆连屯,房前一池清水,屋后青山苍翠,一幢幢白墙灰瓦的崭新楼房掩映于青山绿水间。
自从陆连屯基础设施“大变脸”以来,每周都有来自周边乡镇和村屯的村民来参观取经。不少村屯的群众不等不靠,通过“一组两会”自发组织为家乡“整容”。今年在隆安县“十佳村”表彰中,都结乡同乐、天隆及平荣等村榜上有名。
据悉,隆安县优先发展基础好、群众积极性高和移民村屯以点带面开展生态乡村建设。在完成38个市级村屯绿化示范村建设基础上,带动全县464个一般村屯开展村屯绿化建设,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专项活动,项目建设按时间节点全面推进,村容村貌进一步美化,村民逐渐享受到公园式生活。
村容升级,乡野山涧也逐渐山清水秀。南圩镇联造村岜岑山上一道瀑布倾泻而下,垂直高度100多米,但由于周边环境杂乱,多年来难以带来旅游收益。今年,该村加强对瀑布周边环境和水质治理,随着丰水期到来,瀑布的壮观景象引来众多游人。
3 “那”文化支撑 发展后劲足
在发展乡村产业、提升乡村风貌的同时,“那”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使隆安县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生态乡村建设后劲十足。2015年上半年,该县各景区景点共接待游客35.8万人次,门票收入386万元,旅游总收入1.07亿元。
东博会期间,隆安县定典综合示范村迎来一批外国游客,村民甘小芝的“乡墅7号”农家乐生意红火。自定典综合示范村打造“那”文化休闲生态旅游以来,山清水秀的乡土风貌和原汁原味的传统壮族农耕文化,让区内外游客感到既亲切又新鲜。甘小芝与丈夫在广西金穗农业集团的帮助下,以“公司+农户”模式经营农家乐——两人既是拿工资的公司职员,又是自家农家乐的老板。如今,在定典屯,像甘小芝家这样的“乡墅”农家乐有9家,可同时供100多名旅客住宿。
在雁江镇“铁匠之村”红良村,流传了200多年的壮族打铁技艺已列入南宁市、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不少市民和游客专程带着孩子前来观摩古法打铁,拉动该村餐饮、旅游及铁艺制品的消费。
下一页 |
第 [1]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