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安县借力“那”文化活动 创新基层党建

12.07.2016  12:10
  “”是隆安壮语言中对水稻田的称谓,“”文化即稻作文化和由稻作生产引发出来的人们的生活、习俗事象。早在远古时代,隆安壮族先民就发明创造水稻栽培技术,进行水稻栽培生产,衍生“那”文化。2013年6月,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隆安县“中国那文化之乡”称号,从此,隆安县“”文化活动频仍。

   一、群众以“”为本,“”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隆安县历来具备水稻生产条件,如今粮食生产主要是水稻,大米是人们的主食,米制品是常食。全县乡镇、村、屯以“”命名的地方122个,人们的婚姻、占卜等都用上大米。县内有大石铲遗址和最原生态农业祖神祭祀民俗。“”文化活动有官方组织,有民间组织,活动内容有商贸、文体、论坛、庙会,有走亲戚、聚会、办百家宴、开座谈会。许多地方把农历2月19日、3月3日、4月8日、5月13日、6月6日、7月13日至20日、10月10日等分别作为本地“”文化民俗节日。其中那桐“四月八”农具节闻名自治区内外,每年10多万人次参加。“”文化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二、融进“”文化活动是给力基层党建的需要

  在“”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文化活动频繁之时,人们对基层党组织的印象和感情却未有加深,基层党建工作亟待跟进。为此,基层党组织要充分认识融进“”文化活动对于党建的重要性。一方面,“”文化是经过数千年锤炼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而宝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党建融进“”文化活动才能得到滋润,也才能发挥文化引领社会、教育群众、推动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基层党建工作是用党的理论教育党员、群众,动员组织他们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精神,巩固党的领导,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活动在哪里开展,群众就在哪里聚集,融入“”文化活动,基层党组织就能更好地与群众接触沟通,倾听他们的呼声,反映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就能及时有效地发动群众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就能使自身得到磨炼,陶冶情操,激发热情。

   三、切实借力“”文化活动增添基层党建活力

  (一)加大“”文化活动组织和参与的力度。对官方组织的活动,基层党组织要明确任务、做好计划、成立机构,安排人员参加,全面抓好落实。对民间组织开展的活动,要主动与有关人员联系,做好引导服务,帮助他们健全组织,建立职责,有效推进。对他们中的党员,可以在条件具备的时候,从所在党组织中划分出来,设立党支部或党小组,使这部分党员既感到组织关怀又有责任、有义务进行党建工作。文化活动和党建工作就会相得益彰。

  (二)注意在“”文化活动中植入党建的内容。古语“文化”是指 “以道理开导世人”,文化活动就是要取得让人们懂得更多道理的效果。基层党组织要借助“”文化活动平台灌输正能量。要反复讲清的大道理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实现人民富裕、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国家富强。这就要用中国共产党建党95年的奋斗史去讲,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去讲,用党的政策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去讲。要掌握好活动宣传阵地:一是建立党建宣传板块,媒体、标语、宣传栏都要有党建内容;二是改编有关节目,培训有关人员,用党的精神通过活动吹、拉、弹、唱、舞潜移默化地宣传教育人们;三是在活动场所开学习教育课,如“庙堂课”“村史课”“族史课”,把“”文化与党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这些工作,使人们深刻记住一粥一饭是祖先创造发明水稻栽培技术的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翻身闹革命,建立新中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