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秀区:让城乡孩子同享优质教育

07.01.2016  11:45

  青秀区推行“集团化办学”。图为滨湖路小学山语城校区。

  改扩建后的南阳镇中心校教学楼。

  多媒体教学让课堂生动有趣。

  窗明几净的教室,平坦宽阔的操场,多媒体教学,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如今在青秀区,无论是城区还是农村,优质的学校比比皆是,办学特色亮点纷呈。

  2012年以来,青秀区党委、政府在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巩固基础,提升品质,规范管理,均衡发展”主题,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完善保障机制,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稳步推进布局调整,深化学校内涵建设,实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高位均衡。

  1  大投入

  2011年以来,青秀区投入教育基础建设经费约13.5亿元(其中本级财政约7.7亿元),新建和改扩建学校72所,面积约22.9万平方米。先后实施农村学校危旧房改造、农村学校食堂标准化改造、学校电路改造、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农村学校运动场专项建设、薄弱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等2456个专项建设工程,城乡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青秀区通过本级财政投入资金约1.8亿元,用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如今,教师人手一台办公电脑,以电视白板一体机为主的“班班通”配备率达98%,校园网络100%建成,云平台学生电脑教室逐步普及,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功能室高标准配备,空调等生活设施到位,全面实现一人一桌一人一铺。

  为消除校园安全隐患,城区投入约1.34亿元,实现所有学校(含教学点)视频监控全覆盖,并率先试点接入公安“天网”系统,大大强化了校园安全。

  全国读讲精练教学法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在滨湖路小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代表齐聚一堂交流经验,展示成果。  记者周旋  摄 

  埌东小学青年教师到刘圩镇那里小学支教授课。 

  广西特级教师张永红在“666培训项目”中上示范课。 

  2  重教学

  在青秀区,教研员“推门听课”已成为惯例。城区每位教研员每学期听课平均达到60节,下校或下乡30次以上,让重视“常态课”的质量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行为。

  据了解,青秀区现有全国特级教师18人,“八桂名师”6人,南宁市教坛明星8人,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111人,市级教学骨干540人。城区以建成的18个“名师工作站”为平台,扩大优秀师资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通过教学公开课、教学能手示范课、教学技能比赛、名师课堂下乡等多种方式,逐步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了城区乡镇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

  常态化的管理机制,强烈的教学质量意识,标准化的教学质量检测,使得全城区小学的语文、数学、英语水平在南宁市小学生学业水平测试中名列前茅。辖区中学中考连创佳绩,近三年来语文、数学、英语、政史等科目的中考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至2015年,青秀区中小学教师在各级各类课堂教学比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41个、二等奖62个、三等奖37个,获全区一、二等奖683个,获全市一、二等奖427个。  “十二五”期间,青秀区学校共有14个研究课题获自治区教育科学课题立项,  35个研究课题获南宁市教育科学课题立项。

  第十七中学状元廊“学习擂台”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长塘镇中心学校的“芭蕉香火龙”特色民俗表演。 

  辖区中小学生踊跃参加各类书画比赛。(刘小飞  摄) 

  东葛路小学喜获南宁市唯一的“全国文明交通示范学校”荣誉称号。 

  3  创特色

  青秀区以打造“一校一特色  一校一品牌”为目标,着力建设校园文化。目前,青秀区管辖的城市学校、乡镇学校、中心校均完成学校内涵发展规划,90%的学校形成或初步形成办学特色,各校校园文化自主发展、百花齐放。

  桂雅路小学的“贵于品,雅与行”,逸夫小学的“书香竹韵文化”,凤翔小学的“君子文化”,仙葫学校的“责任教育”,南阳镇中心校的“阳光教育”,莫村小学的“彩虹文化”,  桃源路小学的“少年军校”等,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还促进学生形成了健康的人格。

  同时,各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长塘镇中心校的壮汉双语教学及“芭蕉香火龙”传承了民族文化的办学特色;二塘小学的“中药基础知识”课彰显传统特色;中山路小学的“无土栽培”、民乐路小学的“快乐阅读和快乐书法”、共和路小学的“小钟琴”、翡翠园学校的“京剧服饰脸谱”、埌东小学的家政服务课、越秀路小学的戏剧教育等一大批校本课程的开设,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长塘中心校少年宫、刘圩中心校少年宫、星湖小学少年科技馆活动基地,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实践课堂。

 亲情电话关爱留守儿童。 

  桂雅路小学与伶俐镇石塘小学学生开展手拉手活动。 

  4  显关爱

  青秀区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就读为主”的原则,妥善解决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问题。仅2015年,全城区中小学接收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人数达1.1万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00%入读。

  全面实施残疾儿童少年免费教育,在中山路小学、民族东小学、沛鸿小学设立“特教辅读班”,为“智残”儿童提供温馨贴心的集中教育服务。2015秋季学期,青秀区“三残”儿童人数145人,就读人数123人,入学率达84.82%。

  大力改善乡镇师生的生活条件。近年来,青秀区建成或基本建成乡镇教师周转房一批,新建或改扩建学生宿舍15栋,新建学生食堂46间,完成人饮工程16项,实施饮用水检测近千次。从2012年春季学期开始,城区本级财政年均投入1400多万元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年均惠及学生约1.4万人,农村学生免费营养餐覆盖率达100%,真正做到让师生住得安心、吃得放心。

  (记者李静 通讯员农耀国  刘慧/文 图片除署名外由青秀区教育局提供)

编辑:梁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