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英雄足迹]韦拔群:忧国忧民救亡图存 自觉投身革命潮流

23.07.2017  00:32

革命先烈韦拔群故居。 广西新闻网 记者 覃铮 摄

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列宁岩。 广西新闻网 记者 覃铮 摄

东兰县党史研究室主任韦中朝在韦拔群纪念馆前接受记者采访。 广西新闻网 记者 覃铮 摄

广西新闻网 东兰7月22日讯(记者 覃铮 通讯员 刘忠存)巍峨高耸的特牙山半山腰处,修建有两栋古朴的泥砖瓦房,大门前,青松苍翠……这是革命先烈韦拔群位于河池市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的故居。故居遗址边,还有韦拔群旧墓及其亲属的墓群。

17日下午,记者来到这里进行探访。“按照原状在旧址上修建的这个韦拔群故居,面积约有250平方米。”一位当地随行人员介绍:“韦拔群家在那时算是比较富裕的。他小时候衣食无忧,还受到良好教育。后来,他变卖家产,外出游历、学习,还招兵买马参加护国运动,甚至将自家田地还有牛马无偿分给贫困农民。

是什么让韦拔群甘愿舍弃富足的生活,又义无反顾投身革命,并为之英勇奋斗,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因为他身上始终深具一种坚定的救亡图存的历史自觉。”东兰县党史研究室主任韦中朝如是认为。

何谓历史自觉?百度词条的解释是:建立在对历史发展潮流的深刻认识基础上所形成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对自身的历史定位,包含对社会发展前景的主动营造。

顺着这个思路,追寻韦拔群的足迹,记者发现,他短暂的一生是如此充满传奇;他身上蕴含的精神,又是那么熠熠生辉,彪炳千秋……

外出游学寻求革命真理 返乡成为广西农运先驱

1894年2月6日,韦拔群出生于东里村的一个富裕的壮族家庭。其时,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在帝国主义的瓜分豆剖中,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面临着亡国灭种的悲惨境地。四分五裂的神州大地,在呼唤解民倒悬的一线曙光;救亡图存的悲壮呐喊,期待炎黄子孙自强不息。

1908年,从小耳闻目睹贫苦农民的悲惨生活的韦拔群考入东兰县高等小学就读,开始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启蒙和濡染,萌芽了忧国忧民的进步思想。

1914年,在桂林法政学堂就读的韦拔群,由于不满学校的种种陋习,愤而退学。回乡不久,韦拔群“因愤世事之不平,恨无力以打破,烦恼已极”,便说服家人,变卖耕田,筹集路费,前往武汉、上海、广州等地游历、考察,寻求革命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他在家乡招募一百多名乡友赴贵州参加护国军讨伐袁世凯,后入贵州讲武堂学习,并和一些爱国青年军官争相传阅俄国十月革命传单、书报,秘密展开讨论,很快接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毕业后到黔军任参谋。五四运动爆发后,他接受新的思想,毅然离开旧军队。

1921年9月,韦拔群谢绝马君武省长委任他为南丹、东兰县知事,怀着“救家乡,救广西,救中国”的信念,回到东兰组织“改造东兰同志会”(后称农民自治会)和“国民自卫军”(后称农民自卫军),成为广西农民运动的先驱。

与此同时,他还将自家田地还有牛马拿出来无偿分给贫苦百姓,得到底层劳动人民的拥护。根据当时国民党东兰县政府编印的《东兰县政纪要》记载:“本县自民国十年起,韦拔群倡行共产,一般青年群众,受其邪说煽惑,趋之若鹜……

1922年3月,韦拔群组织革命同盟,发表《敬告同胞》书,并印发广西各地,痛斥“我国的内乱,都是由军阀争夺地盘,政客互夺饭碗,官僚专铲地皮,绅士争食弱肉,田主掳掠农民,盘算贫者,兵灾匪祸,到处皆是”,号召工农商学兵团结起来,组织起来,打倒侵略我国的洋鬼子,铲除祸国殃民的大军阀,实行国民革命。

同年10月28日,韦拔群在东里村的银海洲召开有东兰、凤山、百色等地革命青年共180多人参加的同盟会议,提出了同盟会的任务:彻底推翻反动政府,打倒军阀,铲除土豪劣绅,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拥护俄国共产党,实行社会革命,建立新的国家。

会议还决定秘密成立公民会和农民自卫军,开展农民武装斗争。经过努力,全县农民自卫军兵员达千余人。1923年6月-10月,韦拔群组织农民自卫军三打东兰县城,轰动了整个广西。

创办广西最早农运讲习所 促进各地农运大发展

在武篆镇巴学村拉甲山上有一个天然石洞叫北帝岩,洞口宽64米,洞高43米,纵深137米,洞内宽敞明亮,干燥平坦,可容纳数千人。18日中午,记者在这个后来改名为列宁岩的东兰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看到一切还是旧时的模样:课桌由竹片拼制,竹桌上还摆放盏盏桐油灯;讲坛用泥石垒成,当年韦拔群提出的“土豪劣绅把人民当盘中餐 劳苦大众将豪绅作枪口靶”“快乐事业 莫如革命”等宣传口号就挂在讲台两边,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

三打东兰县城之后,反动势力立即反扑,由于敌强我弱,农军不得不撤退分散隐蔽,农运转入低潮。如何发展壮大农民武装斗争,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正当他犯难之时,获悉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并在广州开展一系列重大活动。这给苦苦求索中的韦拔群以巨大的鼓舞和力量,他决心再到广州去找孙中山,去找共产党。

1925年1月,经过一路辗转,韦拔群进入第三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革命理论和外地农运经验,并认真总结在右江各地开展斗争的经验教训,不仅在思想上有了一个新的飞跃,人生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且掌握了党的农运路线。

学习结业后,韦拔群和陈伯民被委任为中央农民部特派员,派回广西开展农运工作。5月回到东兰,将革命理论和广东农运经验用于东兰农民运动的实践,广泛组织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并于8月13日在武篆成立了农民协会。

为了培养农民运动骨干,以适应右江地区各县农民运动发展形势的需要,韦拔群与陈伯民参照广州农讲所的做法,于同年9月15日在列宁岩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传播马列真理。他既当主任又当教员,亲自给学员讲授《社会发展史》等科目内容,并组织学员参加社会调查和当地阶级斗争实践。这三期农讲所共为右江、红水河地区各县培训了近600名农民运动骨干,促进了各地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

坚持斗争英勇献身革命 树立榜样现实意义重大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桂系军阀妄图血腥镇压农民运动,韦拔群率领农讲所学员和右江农民自卫军奋勇还击,在斗争中发展和壮大了农民武装,为红七军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929年12月,韦拔群参与领导了举世闻名的百色起义,建立右江革命根据地,任右江苏维埃政府委员、红七军前敌委员会委员兼第三纵队司令员、第21师师长。

1930年11月,红七军主力北上,离开右江根据地,他奉命带领数名警卫员和一个红军番号返回右江地区,很快重建红七军二十一师,并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开展艰苦卓绝游击战争,多次反击国民党军的“围剿”。

1932年10月19日,韦拔群被叛徒杀害。为了革命,他一家还先后牺牲多名亲人,只有一个妹妹活到了新中国诞生。

要革命就会有牺牲。中国共产党正是拥有无数韦拔群这样的战士,在历经无尽的流血牺牲,跨越万水千山的阻隔之后,才最终从边缘政党变成执政党,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一盘散沙”的面貌,改写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如今,烽烟四起、血雨腥风的峥嵘岁月早已离我们远去。但韦拔群等革命先烈们的历史自觉在今天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因为虽然我们现在少了生与死的考验、血与火的洗礼,但多了深水区的“改革阵痛”、转型期的“两难烦恼”,多了改变世界格局的全新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共产党人顺应天下大势的历史自觉,曾经书写在“砸碎旧世界”的革命之时、闪耀在“创造新世界”的建设之时,体现在“追赶全世界”的改革之时。现在,在实现“中国梦”“强国梦”“强军梦”的复兴之路上,这种历史自觉,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我们站在先辈的肩膀上,更应该时刻反思,现在日子好过了,我们还能不能像革命先辈那样,具有改变中国的坚定信念,追寻真理的赤子情怀,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的奋斗精神”,河池军分区司令员李成表示。

【 编辑:潘晓明  作者:覃铮 刘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