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县乡镇食品药品监管人员和村级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现状调查

27.01.2016  17:25
        食品药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健康和生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乡镇处于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最基层,是食品药品安全保障的第一道防线。如何充分发挥乡镇食品药品监管人员和村级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工作的积极性,让全县群众吃得健康、吃得安全、吃的放心,是监管部门面临的新挑战。因此,探讨乡镇食品药品监管人员和村级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加强基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巴马县乡镇食品药品监管人员和村级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队伍建设的现状         随着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截至目前,全县10个乡镇均建立起覆盖辖区内的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形成了职责明确、行为规范、执法有力、保障到位的乡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各项工作正扎实有序推进。全县10个乡镇基本按照人口实际配备人员编制,甲篆镇作为重点旅游开发地增加1名编制,其余乡镇配备3名编制,共有31名编制。2014年首批14名工作人员通过在全县范围内公开选拔的方式,从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选出,第二批14名工作人员分两次通过全区公务员招录考试进行招考,此外,1人从其他单位调入。截至2015年底,乡镇食品药品监管人员已到位29人。         2014年底,全县107个行政村(社区),共配备107名食品药品安全专职协管员。但从2015年4月起,根据农村“一专三员”食品药品监管机制要求,结合巴马县监管实际,巴马县不再选聘食品药品专职协管员,改为选聘食品药品兼职协管员。同时,在全县主要景区、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单位比较集中的14个行政村(社区)增加选聘1名食品药品安全兼职协管员。截止目前,全县共有121名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由村委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兼任,每人每月补助100元,所需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目前,全县村级监管网络有效运行,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主要承担了协助执法、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宣传引导等职责,有力夯实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切实提升了农村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         二、巴马县乡镇食品药品监管人员和村级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存在的问题         由于乡镇食品药品监管人员和村级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调配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范围广,新进人员来自各个领域和行业,素质参差不齐,在机构整合、人员磨合、观念融合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结构搭配不够合理。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乡镇食品药品监管人员缺少药学、食品类相关专业知识。2014年5月新调入的14位同志,有12位同志原来是小学教师,缺少专业基础和相关工作经历,对乡镇监管所的业务知识不太熟悉;2014年9月和2015年10月新招录的14位同志,虽然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但多数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少社会阅历和工作经历。此外,大部分乡镇监管所工作人员存在专业搭配不合理的问题。         (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乡镇食品药品监管人员和村级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队伍组建时间不长,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因此有些监管人员对工作认识不到位,浮于表面,缺乏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有些人员存在麻痹松懈心理,学法、用法意识不强。就巴马县的总体监管形势而言,由于资金及人事制度的限制,食品药品监管人手仍缺乏。监管队伍中,乡镇食品药品监管人员和村级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的素质能力不一,接受全面系统的培训较少,造成对问题认识不够深入,经验比较匮乏,不能够及时敏锐地发现问题、处理事情。         (三)制度规范有待完善。 协调机制运作滞后,导致监管人员对一些重要时段、重点领域的食品药品监管信息不能形成信息共享,对发现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隐患性问题不能及时互通有无。此外,村级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身处基层一线,目前职责定位还不够清楚、执法权限还不够明确,有些协管员自觉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责任感、压力感欠缺,干工作凭经验,工作手段单一。大多数协管员在本村居住,街坊邻居都是熟面孔,甚至沾亲带故,有些协管员往往碍于情面,工作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         三、巴马县乡镇食品药品监管人员和村级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加强全县乡镇、村屯食品药品监管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监管队伍,是推动基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必然选择。因此,有必要做好以下“三关”:         (一)提高门槛,把好“准入关”。 当前,全县面临的食品药品安全形势仍然严峻,乡镇监管所队伍建设尤其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把好乡镇食品药品监管人员和村级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的“准入关”,是保障队伍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进入队伍的乡镇食品药品监管人员和村级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应当从道德素质、专业知识、文化水平等方面设立具体条件,并对其进行严格考察。此外,在人员的招录上要立足实际,着眼未来,逐步招录一批药学、法学和食品类相关专业人员,优化队伍结构。对于富余的编制应侧重于专业人员的引进,从而才能确保基层一线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二)加大培训,强化“教育关”。 乡镇食品药品监管队伍建设,关键要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结合监管实际工作,可以开展以“文明执法、高效服务、廉洁自律”等主题的教育活动,进一步强化监管人员的公仆意识、敬业精神和廉洁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如乡镇监管所人员可通过跟班学习、外出培训等形式,全面系统地掌握监管要求和执法办案技能。三是调动监管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乡镇监管所加强组织文化建设,与所在地党委政府开展特色活动,凝心聚力。         (三)建立机制,完善“制度关”。 加强乡镇食品药品监管人员和村级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是关键。一是在工作中做到遵循“制度建设”这一红线,抓好重点环节工作,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健全监管档案,将监管工作与年度绩效考评、评优评先挂钩,坚持奖惩相结合。二是对监管队伍的监督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从制度上强化干部的自律意识,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持干部队伍的纯洁性,促使干部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三是乡镇监管所主要承担辖区内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等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和药品安全监管职责,不应该再承担各乡镇的日常事务、驻村包村等工作任务。四是鉴于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建议自治县人事主管部门重新调整各乡镇监管所工作人员的配备,努力实现人员结构合理搭配。(巴马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韦 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