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学者马克林:中国正迎来更加包容开放自信的新时代
中新网广西新闻11月15日电 题:澳大利亚学者马克林:中国正迎来更加包容开放自信的新时代
记者 杨陈
“现在我在北京,随时都可以欣赏到中国京剧、意大利歌剧、西方交响乐、美国百老汇音乐剧演出,这在50多年前是无法想象的。说明今天的中国比此前任一阶段都更加包容、开放、自信。”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荣誉教授马克林(Colin Mackerras)近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
看中国变迁:发展和自省让国家越来越好
今年78岁的马克林是地地道道的澳大利亚人,从1964年首次来华,53年间已访问中国不下70次。因长期致力于中国少数民族、中国传统戏剧、中国在西方的形象以及中澳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中国已成为马克林除自己祖国外,最熟悉也最有感情的国度。
“1964年受聘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我和夫人一同来到中国,一边教英语,一边学习中文。当时中国的物资还不是很丰富,街道也比较窄,火车即使是特快列车,速度还是很慢。”回首初到中国的情境,马克林感叹,如今的中国已变得越来越好。
“主要体现在经济迅猛增长,民族自信心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显著提高,科技创新理念持续增强等多个方面。”马克林说,“我在中国时常乘坐高铁出行,安全度、舒适度、准点率都非常好,特别是在恶劣天气下的准点率,是许多国家都无法相比的。现在中国学生赴出国留学的人数逐年增加,他们都展现出了很强的个人能力和知识水平,且越发自信。而在创新科技方面,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种飞跃不亚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有经济学家预测,中国的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到2040年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这完全是有可能的,因为中国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意识到了自身问题,例如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等。”马克林说,中国政府制定了到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的目标,并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清洁能源的开发及环境保护,都说明了官方在自省,这有利于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读“一带一路”:意义深远将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欧、亚、非三个大陆有机连接起来。
在马克林看来,倡议有力地连接推动了欧亚大陆的发展。他进一步解释道,“自奥斯曼帝国衰亡以来,加之‘冷战’影响,欧亚大陆已经‘分裂’得太久了。如今,新的交通技术可以使人流、物流能够在广阔的大陆上、海上移动,这将创造巨大的商业机会。‘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正是基于重塑世界经济的考虑。”
马克林告诉记者,尽管目前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对于“一带一路”倡议抱着积极态度,但也有部分国家对此感到焦虑。“一些西方国家认为这个倡议太雄心勃勃。但我认为,其实它将给世界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带来发展机遇。”
马克林指出,“虽然是中国主导,但中国并没有以此称霸的野心,中国进行的海外援助都是派遣技术人才、基建工人,从未派遣过军队。这说明中国是想实现双赢,甚至多方共赢的结果。”
谈“威胁论”:中国崛起后的必然产物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就提出了“中国威胁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此类言论再次被提起。
“这其实可以看作是中国崛起后的必然产物。”研究中国问题半个多世纪,马克林认为,一个国家从弱到强的崛起,势必将打破固有的悬殊实力对比,原本的强国将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恐惧,进而将千方百计地制造冲突,以维持原有的“平衡”。“目前,中国面临的‘威胁论’就是如此。他们有的人从没来过中国,缺乏对中国的了解,所以往往容易受到大众媒介及一些国际势力的误导。”
马克林说,要消除“中国威胁论”这类言论以及西方人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误解并不是不可能,但是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在这过程中,增进民间交往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中国留学生、游客在海外的表现,中国民众对境外游客的态度等,都将影响到西方人士对中国的认知和评价。媒体的报道,也将对于塑造中国国家形象起着关键性作用。”
虽然已经退休十余年,年纪渐长,但这位曾为中澳友好做出贡献的老教授并未打算真正“休止”。马克林告诉记者,他下一个计划是写一本回忆录,把这50多年看到的中国变化都写下来,“我想把自己看到的中国,告诉其他西方人士,帮助他们改变固有印象,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完)
【编辑:廖敏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