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终于冲上5000点大关 是“牛腰”还是“牛尾”?

06.06.2015  10:40

    时隔89个月,沪综指收盘再次站上5000点,令不少股民既兴奋不已又犹疑不决

    5000点:是“牛腰”还是“牛尾”?

    七年等一回,A股终于冲上5000点大关!周五,在石油、有色、地产、钢铁等权重股携手拉抬下,沪市报收于5023.10点。行至目前的A股也争议颇多,当前点位到底是牛市行情的结束,还是第二波行情的开始,一路持股的投资者该如何抉择?“突破5000点”让股民既兴奋不已又犹疑不决。

    1 激动 “七年之痒”来得这么“酸爽

    对于周五股市的走势,或许应该这么描述,“开盘: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午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收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其实这还真不是“段子”,周五的股市就是这样再演反转好戏。当天,股市开盘大涨,沪市近7年半后首次站上5000点,随后持续盘整。上午11时左右,大盘翻绿,5000点得而复失,但午后再度发力震荡上行,石油、有色、地产、钢铁等权重股携手拉盘,最终唱了一出反转好戏,站上了5000点。深成指报收17649.1点,涨148.04点,两市成交23039亿元。

    两市逾200股强势涨停,超1500股上涨,赚钱效应显现,不少股民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显得格外幽默,“七年之痒原来可以这么“酸爽”。

    不过,由于周五创业板冲高后跳水,最终报收3885.83点,个股跌多涨少,一些前期重金押宝创业板的股民“只见酸不见爽”。股民于先生说,他感觉创业板后市有一定风险,周五在亏损8%左右果断止损,计划接下来转战蓝筹股。

    2 困惑 这波牛市走到哪了

    5000点关口为何引发各方重视呢?沪指上一次突破5000点,还要追溯到2007年8月23日,当时上证综指首次站上5000点后,便以九头牛也拉不回来的姿态,迅速奔向6124的历史最高点。因此,眼下到底是“牛腰”还是“牛尾”?显然很敏感。

    广发证券南宁营业部投资顾问陈宇表示,在流动性宽松格局依然延续的情况下,5000点肯定不是本轮牛市的终点。

    广西阳光私募基金经理张志林也表示“牛途不改”,他认为,本轮牛市行情将是一次非典型性“慢牛”,其中有4个逻辑:一是未来3~5年内,资本市场将取代房地产市场,成为增量货币的蓄水池;二是资本市场的上涨有望打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推动中国经济完成转型;三是国企改革的需要;四是活跃的资本市场能进一步吸引或留住外资,以避免大量外资撤离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张志林说,从基本面来看,2007年经济表现很好,企业盈利增速很高,尤其是金融地产,但不可持续。现在,经济表现依然不理想,但这轮牛市依靠的是企业转型和改革预期,很多股票的估值依然偏低;对比资金面,2007年入市资金大部分是储蓄资金,而融资融券的推出成了本轮股市暴涨的重要助推器;政策面上,政府的态度也不一样,这轮牛市中,政府需要通过股市去解决一些问题,“眼下国企改革才刚刚拉开序幕,牛市不可能戛然而止”。

    3 忐忑 “新阶段”该加仓还是观望

    不少老股民认为,沪指眼下的表现跟2007年首次站上5000点的情形相似:股指的暴涨、个股的拉升、股民的疯狂。有业内人士也提醒,5000点后的牛市,将进入“绝非坦途”的新阶段。

    陈宇指出,6月份是传统的资金敏感期,金融机构、投行有资金回笼压力,这对股市的影响不能忽视。7月份是重大经济数据出炉的时间窗,大机构、大资金眼下也会适当地采取静候态度。6月份股市维持震荡整理的格局是大概率。如果7月份的经济数据不理想,不排除在5000点位置出现一波幅度在20%左右的中级调整,“建议投资者关注量能、监管层口径、A股市值这3个要素”。

    4 谨慎 分流资金“投基”保护胜利果实

    实际上,一些股民已经开始将前期获利的股票适当套现,把资金转而投向同样受益于牛市行情的基金市场,“让基金经理去操选股的心,我就可以安心睡午觉啦”。

    南宁的谭女士说,前不久,她把自己的本金和收益投资了一只阳光私募基金,再也不用中午熬着不休息盯盘,晚上患得患失找人讨论大盘走势了。郭先生也在近日将从股市赚到的那部分资金变现,买了几只明星公募基金。郭先生说,从周五的大盘走势就可以看出,今后估计选股和踏节奏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不如买些基金分散风险。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收益超过50%的开放基金高达587只,有7只主动管理型基金业绩超过200%。中国银行广西区分行国际理财师邓承毓建议,没有精力或者不知如何买股票的投资者,不妨借助基金来分享牛市红利。

    邓承毓表示,目前来看,一些基金对于信息技术、创业板股票的配置比例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在当前热门板块估值过高、回撤风险较大的背景下,投资者应适当规避持有此类股票比例较高的基金,可关注持股与同业交叉较少且选股能力突出的产品。(记者 廖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