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期间 南宁各大文化场馆主题活动深受欢迎
广西壮族天琴弹唱《唱天谣》
小朋友在体验米粉制作技艺
游客们在广西风情背景板前开心留影
“三月三”,正是欢歌踏舞好时节。昨日,南宁市各大文化场馆推出的非遗歌舞展演、米粉制作体验、趣味游园闯关、广西民俗讲座等主题活动,受到市民和游客的欢迎,让大家沉醉于美好春日里的壮乡风情。
非遗歌舞传递美好
“红棉花开三月三咧,奇山秀水搭歌台咧,壮乡处处有歌仙咧,刘三姐哎,等你来。”上午10时,广西民族博物馆露天展示园主舞台,伴随着欢快热情的开场曲《春暖花开三月三》,西南省区市传统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展演活动拉开序幕。
当天参加展演的节目大多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如重庆传统舞蹈《玩牛》,原汁原味地模仿了大水牛吃草、擦痒、滚水、跳坎等身形动作;海南黎族民歌《捡螺歌》节奏明快,描绘了黎族男女在劳作中萌发的青涩爱情……
传统音乐舞蹈不仅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更令人感受到传统艺术焕发的勃勃生机。“壮人生来爱唱歌,山歌唱来天琴合,琴声引得百鸟唱,山歌飞过九重坡。”由广西崇左市龙州县天琴艺术传承中心表演的广西壮族天琴弹唱《唱天谣》宛如天籁,清纯靓丽的天琴姑娘们手抱天琴,脚摇铃铛,歌曲保留了古老的民族韵味,又易于传唱。
美味米粉唤醒味蕾
广西人对米粉情有独钟,既可以作为早餐,也可以作为主食和夜宵,而且各地的卤汁和配料不一,因此米粉的种类繁多,烹饪制作和吃法也多种多样。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西实体米粉店就有5万多家,真可谓“无米粉,不广西”。
为了让市民和游客更了解广西米粉,广西民族博物馆专门设置了广西米粉主题展示区,通过展板介绍广西米粉的起源和种类,并现场销售各种速食包装的米粉,同时集中展示南宁生榨米粉、柳州螺蛳粉、桂林米粉、宾阳酸粉等七项米粉制作非遗项目。一碗碗色香味俱全的米粉让广西人尝到了熟悉的家乡味,也征服了外地游客的味蕾。
从济南来广西访友的邹老伯吃完一碗宾阳酸粉还不过瘾,他感慨道:“之前我看电视节目有介绍柳州螺蛳粉,一直想试试,没想到这次来广西才发现,广西的米粉竟然有这么多种。”
游园闯关趣味十足
当天上午,“悠悠骆越传古韵 浓浓风情‘三月三’游园闯关活动在南宁博物馆门前举行,抛绣球、蒙眼击鼓、板鞋竞速、跳竹竿舞等充满民族特色的游戏,吸引了游客们的积极参与。
“继续往前,靠左边一点点,现在敲!”听着爸爸的指令,8岁的罗钰嘉准确地敲响了前方的锣鼓,他兴奋地摘下遮挡眼睛的红布,朝爸爸摆了一个胜利的手势。虽然罗钰嘉是汉族人,不过父母特别给他在“三月三”这天穿上了少数民族服饰,罗爸爸说,参加节庆主题活动很有意思,关键是可以培养孩子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兴趣。
此外,南宁博物馆还推出了“舌尖上的博物馆——DIY艾叶糍粑”手工活动,墨绿色的汁液融入糯米粉的香甜,可口又养生,令孩子们爱不释手。
民俗讲座引人入胜
当广西各地被热闹的节日气氛包围时,广西图书馆则为读者带来了别样的节日感受。在地方民族文献中心一楼多功能厅,由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丽琴主讲的《广西民俗文化》视频讲座让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民俗是生活的空气,它散布在民众之间,如果一个人没有离开脚下的土地,就不可能脱离民俗的包袱。”陈丽琴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民俗概念,并实际应用的国家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民俗这个词语就频繁出现在我们先人的文献里,因此学习民俗文化是非常必要也很重要的。
陈丽琴还列举了广西生产民俗、人生礼仪民俗、民间艺术及竞技习俗等,并就广西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提出科学性的建议等,深入浅出的讲座开拓了听众的视野。 (记者 陈蕾/文 宋延康/图)
编辑:梁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