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县医疗卫生服务环境大提升

17.12.2015  10:05

  上林县立足实际,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积极推进医疗卫生服务县乡一体化改革。一年来,该县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整合医疗卫生资源,破除人才流动壁垒,统筹推进城乡卫生事业协调持续发展,形成“以县带乡,县乡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该县实行的医疗卫生服务县乡一体化正焕发出独特魅力和勃勃生机,为南宁市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提供了可行的发展模式。

  由“对手”变成“一家人

  实施“一体化”改革之前,县人民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属于竞争对手。在没有实行“双向转诊”制度之前,对病人流向何方,乡镇卫生院不做引导,致使很多病人到县外三甲医院住院治疗。同时,县人民医院有“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的顾虑。

  县人民医院院长韦放告诉记者,改革后,县人民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变成了“一家人”,不但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得到提高,而且由于实行“双向转诊”,双方互惠互利,达到共同发展目的,关系得到了好转和促进,达到患者、县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三方受益。

  而且实行“一体化”改革后,县人民医院还从人才、技术、培训、业务等方面,加强对乡镇卫生院的扶持与管理,下派临床一线业务骨干长期蹲点,亲临一线。

  目前,各乡镇卫生院均已严格落实各项医疗核心制度。护理质量方面也有了明显提高。改革后,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知晓率从8%提高到95%,心肺复苏掌握率从13%升至96%。

  由“业务荒”变成“双提升

  据统计,去年,全县新农合统筹资金1.5亿元,  而县外的报销就高达5000万元,占总额的三分之一多。这个现象说明了病人外流严重。

  据韦放介绍,实行“双向转诊”后,乡镇卫生院的许多病人,包括大病、重病患者都转到了县人民医院本部。使县人民医院“大病”留得住,不轻易转到三级医院,促进县人民医院业务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小病、常见病,县人民医院也下转病人,有效地缓解了县级医院的就医压力,使县级医院病床“一床难求”的现象得到了解决。

  截至今年8月底,从乡镇卫生院上转县人民医院本部病人达782例,县人民医院下转病人有219例。今年1—8月,全县乡镇卫生院(除大丰镇卫生院外)住院收入3142万元,同比增加68.5%。

  基层医疗基础设施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为乡镇医院业务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了解,在县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每年仍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的经费,用于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备更新。今年以来,县乡两级医疗单位筹集资金1836.21万元投入医改。

  比如由县医院调拨给澄泰卫生院的500毫安X光机,照片效果比过去200毫安的X光机明显清晰,大大提高了澄泰卫生院X线诊断水平,降低了误诊率。巷贤卫生院除了投入121.2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还采购150万元的DR机,实现了乡镇卫生院DR机零的突破。

  由“横着脸”变为“笑脸迎

  韦放说,“一体化”改革实行的是全员竞聘制,敢于砸“铁饭碗”,给医务人员很大触动,大家增强了危机感和责任感,有效地激发医生干事创业和奋勇争先的热情。医务人员“安分守己”、按部就班的心态,以及对待病人“生冷硬”的服务态度,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变。医务人员服务态度明显改善,医德医风明显提高,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人才流动“一体化”改革前,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觉得没有发展空间和提升机会,找机会调离卫生院,甚至辞职。通过改革,创新了绩效考核和绩效分配,有效激发了广大医务人员比学赶超的热情。职工的工资待遇较改革前每人每月平均提升1200元,最高的达2100元,边远山区医院职工有了特殊补贴,工作干劲更足。改革前人员流动和人才流失严重的现象现在几乎没有了。

  而且,乡镇卫生院和县医院实行相同政策,将绩效工资重点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贡献突出人员倾斜,并按边远程度,提高职工的待遇,发放边远山区分院职工补贴,医护人员从“招不来、留不住”变成了“不想走”。

  对于县人民医院的医生而言,他们到乡镇卫生院后,发现大量危重病人需要救治,感觉有了用武之地,增强了责任感和职业感,觉得在乡镇卫生院工作也一样高兴和自豪。(记者 冼 敏)

编辑:梁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