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非医疗援助升级 传授医院管追求可持续发展

30.11.2015  16:10

  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郊区的奇通圭扎中心医院,中国医生正在为病人实施手术。新华社记者 李平 摄

  自1963年以来,中国已派出2.43万名医护人员前往非洲,帮助诊治了大约2.7亿名病患,其中51名医生和护士在执行援外医疗任务期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作为中国政府对非洲医疗援助计划的一部分,北京同仁医院的援非队伍将即将开赴西非国家几内亚。北京同仁医院是中国的顶尖医疗机构之一,尤擅治疗眼部和耳部疾病。

  在他们启程之前,他们需要掌握如何与当地病患和其他人员沟通交流,这意味着要学习法语。他们要在6个月里完成全部基础课程,在尽心尽力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在开始正式学习法语之前,赴非医疗援助小组的医生年龄全部在40岁上下,此前甚至从未翻开过任何一本法语教材。法语写作只是他们面临的最微不足道的问题。“听和说才是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医疗援助小组的法语老师、来自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瓦莱丽 加莱亚齐说“不过,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很喜欢在课后练习口语。”

  1963年,中国医疗小组首次奔赴非洲,当时第一个小组去的是阿尔及利亚,另一个与法语有着紧密联系的国家。自此之后,同仁医院先后参加了26个政府组织的赴非医疗援助小组,共有42名医生在50多年的时间里为非洲人民提供免费援助。

  据悉,此次同仁医院赴非医疗援助小组将于明年1月前往位于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的“中国-几内亚友好医院”,小组共有19名成员,包括18名医生和1名会计师,后者将加入医院的管理小组。这是首次有非医疗专业人员加入中国政府赴非医疗援助小组,同仁医院的一名高级管理人员将出任组长。

  “这是一种长期合作的新形式,对此我们双方都很期许。”同仁医院副院长王宇表示,“对于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向非洲朋友传递医院管理的理念。理想情况下,在我们离开之后他们仍然能够独立地做到这一切。”王宇说,中国对非医疗援助的性质正在从提供技术性援助和支持以及与非洲大陆的伙伴展开合作向提供长期、可持续的发展转变。

  在执行援外医疗任务的18个月里,王宇和他的队伍还将帮助“中国-几内亚友好医院”建立重症监护病房(ICU)。“要建立运营一个重症监护病房,多名训练有素的医生和护士是必须的。我们的医生将承担起医院的日常手术和护理工作,帮助改善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

  当然,同仁医院医疗援助小组的赴非准备工作并不仅仅止于学习法语,小组成员还得是名副其实的“多面手”,因此他们还学习了园艺、写作和摄影的入门课程。“我们将要在几内亚生活一年半的时间,我们会努力融入当地人的生活。”王宇说。

  上个月,中非卫生官员达成《开普敦宣言》,双方设立了未来三年中非在卫生事务领域的合作目标。除了继续向非洲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提供奖学金和培训课程之外,中国承诺在发展中国家设立包括医院和诊所在内的100所医疗机构。

  而同仁医院赴非医疗援助小组即将工作的“中国-几内亚友好医院”就是在中国政府资助下才得以建立。这家医院于2012年4月正式开业,此前前往科纳克里的中方医疗小组都在伊格纳茨 迪恩医院工作。

  “中几友好医院是科纳克里市内最大的公立医院之一,有接近700张床位。”王飞是同仁医院的一名骨科医生,此前曾带领一个由13名外科医生组成的医疗援助小组在科纳克里工作了两年。

  “2000年的时候,科纳克里的术后感染率高达80%,医院里外科医生做手术时甚至不穿手术鞋和手术服。”王飞援引科纳克里一家医院2000年的一份研究报告称,由于手术器械灭菌处理不当,这家医院术后病人感染HIV/AIDS病毒的几率为1%,“对当地医护人员进行长期培训可以带来非洲国家卫生领域的长久改善。虽然在非洲从业的部分医生是在欧洲接受的医护培训,但是执业质量保证需要一个高效、严格的系统以及优秀的管理”。

  2013年以来,中国外科医生在6个非洲国家为超过2000名患者做了白内障手术,同时在4个国家建立眼科合作中心。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中国还在非洲培训了2100多名外科医生、护士和管理专业人员。

  根据《开普敦宣言》,中国将向40个非洲国家派遣由临床专业人才组成的短期医疗小组,提供专门的医疗服务和培训,比如为当地人做白内障手术。

  为了达成长期合作目标,中国和非洲的制药和医疗设备公司均被鼓励参与这些医疗援助项目。其中有一家KPC制药公司,因今年10月中国医学家和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青嵩素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而备受世界关注。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00年以来全球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已经下降了大约一半。在非洲,成年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下降了54%,儿童患者下降了58%。

  KPC公司生产的青嵩素药品占到中国用于治疗疟疾的年度海外医疗援助预算的一半。而青蒿素甲醚(该公司最畅销的青嵩素产品之一)的销量,去年达到2亿元人民币,其中85%销往非洲。

  KPC公司总裁袁平东表示:“未来几年,我们与非洲伙伴的合作关系将继续建立在公司的社会责任感而非单纯赚取经济利益之上。”据他透露,KPC公司计划在埃塞俄比亚建立一家药厂,目前正在选址中。

  袁平东说,埃塞俄比亚的药物大约有85%来自于进口,他估计公司投建的新药厂每年将创造2亿美元的产值,近乎等于该国去年药品销售额的1/4。并且,这家药厂还将在这个失业率高企的国家创造众多就业岗位。

  北京华立科泰制药公司在非洲项目上与KPC公司保持紧密合作。前者是全世界最大的抗疟药物原材料生产商之一,种植有6000公顷的青嵩属植物,每年可以生产100吨青蒿素甲醚和青嵩素产品。

  自2004年以来,北京华立科泰制药公司在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和尼日利亚等32个非洲国家设立了分公司和子公司。去年KPC公司接手了华立科泰在非业务的日常管理,如今85%的公司的雇员皆为当地人。

  自2006年以来,北京华立科泰制药公司向近400名中国对非洲医疗援助项目的官员和医护人员提供了疟疾治疗和防预知识,同时在过去5年里捐资50万元人民币为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医学院学生提供奖学金。 (杨万丽 谌融)

【 编辑:陈梓瑶  作者:杨万丽 谌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