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海淘”别“打眼”(体坛观澜)
在中超普遍“不差钱”的当下,盲目砸支票、急着贴标签的教训屡次证明,引进外援最关键的莫过于“眼力”
中超第一阶段的11轮比赛之后,各队座次初定,领先的想保持优势,居中的想更进一步,落后的想迎头赶上。6月恰是一个完美的调整期:上旬是近两周的联赛间歇,下旬二次转会窗口开启,根据往年的经验,更换外援又将成为调整期的热点。
据报道,赛季前颇被看好却在前11轮意外受挫的国安、鲁能两队已经着手“海淘”,就连暂列联赛第四的上港队也有更换外援的打算。在不少球迷看来,恒大4200万欧元请来的马丁内斯至今仍难融入球队,鲁能的塔尔德利状态在“神塔”“水塔”间起伏,若不是代价太大,这两位也该被淘汰了。
花了大价钱“海淘”回来的“宝贝”,却成了“水货”,这份憋屈,可以理解。然而,中超辞退的,就一定是“水货”吗?未必。
本赛季亚冠联赛以11个进球暂列射手榜首位的阿德里亚诺,随着首尔FC队闯入八强,很有可能打破穆里奇创造的亚冠单赛季13球的纪录,他也曾是中超放弃的“水货”之一。被斥为“水货”、进而证明自己,类似的经历,在很多已是球队中坚的外援身上也曾出现过。
其实,中国足球联赛职业化以来的种种所谓“水货”,无外乎高薪低能,或是受困伤病、磨合等问题而未能发挥出应有实力。在2010年之后,恒大以“稳准狠”的引援实现“跳跃式”的提升,刺激了中超各俱乐部引进外援工作日趋专业化。真正的“水货”“淘金客”早已难迈过中超的门槛,更多的是球队在“海淘”时“走了眼”。
而今,中超的购买力之强甚至被认为可以比肩欧洲五大联赛,在普遍“不差钱”的当下,盲目砸支票、急着贴标签的教训屡次证明,引进外援最关键的莫过于“眼力”,着眼当下,别再“只选贵的,不选对的”,放眼长远,才能选到“货真价实”的外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