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清华赴贵州出席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并考察扶贫开发工作

23.06.2015  12:36

彭清华赴贵州出席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并考察扶贫开发工作

  6月16日,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清华来到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达溪镇冷底村雪榕食用菌生产基地考察。当地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有效带动贫困群众致富增收。 廖 讯/摄

  6月18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清华出席并发言。会前,彭清华专程到贵州省毕节市考察扶贫开发工作。

  在18日上午召开的座谈会上,习近平听取了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7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对“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相关报道详见本版的新华社通稿)。彭清华代表广西作汇报发言。彭清华说,广西是我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2011年国家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以来,广西贫困人口减少474万人,贫困发生率降低11.3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由于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仍有538万人尚未脱贫,扶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当前,扶贫攻坚已进入决战阶段,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广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啃下的硬骨头。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进一步深化对“十三五”期间扶贫攻坚工作关键性、艰巨性的认识,切实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在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认真践行“四个精准”要求,切实加强扶贫工作顶层设计和机制创新,狠抓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突出基层组织引领作用、贫困群众主体作用和产业支撑带动作用,以超常举措和过硬功夫打好决战阶段的扶贫攻坚战,坚决完成“十三五”扶贫脱贫任务,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奋力实现同步全面小康目标。

  会前,彭清华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到毕节市威宁县调研扶贫开发工作,并在贵州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秦如培陪同下,对毕节市大方县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专题考察。

  毕节曾是典型的西部贫困地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以来,一任接着一任干,咬定青山不放松,以钉钉子精神大力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成效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毕节市认真贯彻中央精准扶贫要求,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全力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实现历史性跨越,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形成了著名的“毕节模式”。考察期间,彭清华先后走访了毕节市大方县和威宁县的生态移民安置点、退耕还林示范点、乡镇卫生计生服务中心、现代高效农业基地和贫困村寨,实地调研扶贫工作做法及成效,与当地干部群众进行深入交流。

  毕节市百里杜鹃石牛角生态扶贫安置点把搬迁移民的发展致富放在突出位置,带动他们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扶贫成效明显。彭清华走进移民杨才飞开设的“索玛客栈”,仔细询问搬迁安置和客栈经营情况,对当地政府整合多种惠民资金、加强产业引导扶持,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有发展、能致富”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在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退耕还林示范点,当彭清华了解到该村坚持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森林覆盖率从1988年的18.6%提高至2014年的68.15%、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6元增加到6488元时,称赞穿岩村干部群众20多年的生态建设实践,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彭清华对提高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十分关心,在羊场镇卫生计生服务中心,他认真听取了中心负责人推进乡镇卫计资源整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情况的介绍,与住院治疗的贫困群众深入交谈,了解基层公共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情况。威宁县迤那镇在扶贫工作实践中探索总结出的“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的“四看”精准识别法、动态管理指标体系和“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新举措,给彭清华留下了深刻印象。彭清华表示,“毕节模式”是贵州省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范例和缩影,对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要认真学习借鉴贵州经验,结合广西实际,创新推动我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带领贫困地区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