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立竿见影 更要久久为功——梧州市产业化扶贫开发探析

16.11.2015  12:36

 

要立竿见影  更要久久为功

——梧州市产业化扶贫开发探析

    发展什么产业、产品如何销售、怎么激发农户积极性等是产业扶贫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近年来,梧州市在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精准安排扶贫项目前提下,通过产业发展帮扶一批农民脱贫,2014年全市约6万贫困人口脱贫,今年梧州市将最少再减4.5万贫困人口。

    今年以来,全市跨年度(2014年)产业开发项目总投入1695多万元,扶持146个贫困村特色产业,17800多农户受惠。“2015年第一批产业开发项目资金主要用于发展砂糖橘、养蜂、桑蚕等。目前,项目已下达到村,计划明年4月底项目能够全部完成。”市扶贫办工作人员说。他表示,苍梧县六堡茶、藤县粉葛为梧州市带动辐射能力较强的“十百千”产业化扶贫项目,去年安排扶贫资金620万元,今年继续安排600万元,在藤县和平镇扶持4个贫困村和5个非贫困村种植粉葛8000亩,在苍梧县六堡镇等地发展茶叶种植面积1000亩。

    经过多年努力,如今苍梧县六堡茶、藤县粉葛、蒙山桑蚕等已成为梧州市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农民增收效益明显的产业扶贫项目。2014年苍梧县六堡茶种植面积达6.23万亩,生产经营企业14家,专业合作社59家,年产毛茶1577吨,产值2亿元。目前,藤县和平粉葛已是全国最大和最著名的无渣粉葛生产基地之一,有种植专业合作社10家,粉葛加工企业三家,日加工粉葛20多吨,年总产值9500多万元,15000多农户种植粉葛。蒙山县文圩镇龙定村500亩高品质桑蚕产业项目基地,可辐射带动龙定村及周边的大龙村、莲塘村、屯治村、六夏村、文圩村、道义村等村组共400多户发展种桑养蚕。蒙山县丝绸产业园内,已形成一条从丝绸、绢纺、家纺生产,到茧丝绸贸易、仓储、织机设备营销的完整产业链。

    如今,产业开发项目对梧州市贫困村村民脱贫效果明显。在2014至2015年跨年度产业开发项目中,发展种植业10484亩、低产改造4095亩、家禽养殖36.58万羽、家畜养殖6312头、推广桑蚕方格簇18840张,今年藤县仅粉葛产业扶贫项目就有3250户15100人受惠。另外,各地还积极探索发展乡村旅游、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等扶贫开发产业,如蒙山县的“醉美瑶乡”、“水韵瑶寨”旅游扶贫项目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明显。2011至2014年,梧州市产业开发项目投入资金5244.3万元,项目覆盖179个贫困村,受益农民15.09万人,其中受益扶贫对象12.09万人。

    业内人士表示,“扶谁、扶什么、怎么扶”这些是摆在扶贫开发工作面前最直接的问题,项目、资金投放是否精准,能否到村到户到人,直接关系脱贫成效如何。在短期产业扶贫中,扶贫单位发给农户一只猪、几十只鸡或一些苗木,农户把猪、鸡、鸭养大后卖掉,然后将所得的钱花完,生活又回到原点。很少有农户会将挣到的钱拿去再买一批猪或鸡,没有进入再养再卖再挣钱良性循环当中,农民难以脱贫,对这些人应“扶贫先扶志”。

一些中期扶贫项目,如柑橘种植,即便目前市场价格和销售较好,但以后农产品产销情况难以预测,存在一定市场风险,农户利益无法保障。这些扶贫产业开发中遇到的问题,需精准扶持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通过股份合作、公司经营、合作社带动等形式,通过市场化运作,将产地的初级农产价值放大数倍,然后销往在全国各地、或国外市场,流向中高端消费者,创作更多利润。

    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产业扶贫坚持开发长、中、短期相结合原则,是“十三五”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农户增收效果明显。其中,短期项目是为了能让农户尽快增加收入,中、长期项目则可为农民提供持续稳定的收入,巩固和提升脱贫效果,防止农民返贫。茶叶、桑蚕、粉葛等产业可“接二连三”,通过加工、销售、服务等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初级农产品走向更大市场。其中,二产加工业可以有效提升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三产销售、服务也可有效化解市场风险、树立品牌。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市场条件下,“1+2+3”远大于6。产业链良性循环发展可以让农民和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进一步密切两者利益关系。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可以形成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激发农民创造、创新、创业活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又能帮助农户脱贫致富。

    目前,梧州市能“接二连三”的农业产业不多,要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三产融合发展的模式,仍有不少软硬件需要完善,如企业生产经营实力、土地流转规模,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机械化程度高低,农业现代化建设所急需的新理念、新人才、新技术、新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