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种产品”到“树品牌”——兴宁区力推品牌农业纪实

17.06.2016  09:17

  6月7日上午,南宁市兴宁区五塘镇的国翠农业生产基地,刚栽下的苦瓜苗抽出绿芽,金黄的甜瓜压弯枝头。“上一批苦瓜上周末已经全部采摘出货。甜瓜还有十来天就能收成,早已被预订一空,香港客户几乎包下了我们所有的小南瓜,客商们认的就是我们这个品牌。”基地负责人陆坚邦自信地说。在国内苦瓜大面积上市前,该基地的大棚苦瓜提前上市,平均每公斤售价7元,供不应求。

  近年来,国翠基地种什么,几时种、怎么种,已经成为五塘镇乃至来宾、恭城等地不少农民的种植风向标,镇上有30多户农民加入国翠农业科技合作社,而与国翠合作种植、产品打上“国翠”商标的农户在全区已有数百家。

  “过去,农民满足于‘种产品’。如今,品牌农业释放更多市场红利,农民不仅要选好种、育好苗,更要‘种品牌’。”兴宁区农林水利局局长邓英汉表示,该城区大力培育龙头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现代农业庄园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叫响‘生态兴宁·绿色产品’农业品牌,促进农业产业生态化。

  五塘镇西龙村村民黄祝吾夫妇都是勤快人,起早贪黑操持家里10多亩苦瓜地。以前,由于选种不当,种植技术不高,种出来的苦瓜,价格偏低。2013年,黄祝吾加入国翠合作社,按照合作社要求采用滴灌、诱虫灯等生态环保的种植方式种苦瓜,统一选种、育苗、护理和上市,第一年便是丰收年,每亩收入达1.5万元,比往年高出近3倍,第二年,夫妇俩盖起了3层楼房。如今,黄祝吾已经成为合作社的苦瓜种植技术骨干,护理自家田地之余,还负责监管社里所有苦瓜种植大棚。

  “合作社带头形成农业品牌,整合社员的资金、技术、田地和资源,每家的产品都贴上同一个商标,大家一个拳头出力,更加自觉地保证产品的品质。”陆坚邦说,在没有打造自己的品牌前,农民们播种、收获各自为政,直接导致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自打造品牌后,由合作社牵头联系客商,承接订单,提前计划和监管合作社成员及合作农户的种植过程,确保所有产品达到统一标准,价格有保障,销路不用愁。

  为了进一步打响品牌,兴宁区不少合作社内部又进行了更精细的分工,逐渐形成育种、种植、技术、采收、包装、深加工的完整链条,辐射带动更多农民发家致富。瓜农周达祖在合作社里学到先进的育苗技术后,成为合作社专职育苗师,每年为合作社成员提供数十万株种苗,年收入达50万元以上。

  目前,兴宁区已有10多个村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形成五塘镇国翠农业生产基地、凌慕垌苦瓜生产基地、覃何坡蔬菜生产基地等3个市级种植基地和一批无公害绿色农业种植基地,成功打造国翠、碧湾园、苣烽等农业品牌。

  近年来,兴宁区紧抓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经营模式,带动发展一批新的农业产业。走进位于五塘镇沙平村的广西希望田野农业科技示范园,680多亩的生产基地里,绿油油的秋葵长势喜人,一排排钢架大棚里生机盎然。

  “不除草,不用杀虫剂,在大棚里上班,早上6点半到10点半,下午4点到7点,工作轻松,作物产量却不低,种出来的瓜果蔬菜还个头匀称,外观、重量相差无几。”农民青有英把家里2亩9分地全都流转到基地,自己也在基地里打工,现代化的种植模式颠覆了她几十年积累的耕地经验,让她直呼“看不懂”。

  示范园建立之初,大棚里种出的蔬菜水果不急着上市销售,而是一筐筐地送给附近村民们免费品尝,最新的种苗和种植技术也免费提供。不用煮的水果玉米,拳头大小的迷你南瓜,也让村民们大开眼界。

  “五塘镇是传统的农业种植大镇,农民们个个都是‘老把式’,但也容易固守成规,也没有什么品牌意识、精品意识。”该基地后勤主管韦乃敏表示,由龙头企业带动地区产业升级,需要先从改变群众观念入手,让当地农民群众参与生产过程,亲手做、亲眼看、亲口尝,才能潜移默化地萌生做精品、树品牌的意愿。目前,园区已聘用100多名当地农民参与生产。

  “农业品牌越多、名气越大,形成品牌农业的积聚效应,兴宁区绿色农业的形象更深入人心。兴宁区农林水利局周远华副局长说。(记者  杨  波    实习生  玉俊杰    通讯员  胡九湘  郭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