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道吸水能力增加近三成

22.03.2017  10:16
  把水快速倾倒在地面上,水沿着地砖间的缝隙快速流下,不到半分钟,地面已无明显积水或水洼。 

  通过强化路面对雨水的快速渗透、存储功能,达到“小雨不湿鞋、大雨不积水”的目的——这是五象新区69路“变身”海绵体所呈现的效果。

  3月21日获悉,由南宁市城投公司负责建设的蟠龙片区海绵城市改造项目已进入全面攻坚阶段,包括体强路、博艺路及69号路等部分未命名道路在内的20条道路正在开展海绵化改造,目前已完成80%的工程量,全部改造将于3月底到4月完成。

   海绵型人行道吸水能力增强

  五象新区69号路海绵化改造效果如何?21日,业主单位安排了一辆洒水车进行现场直观“检验”——

  16时16分,洒水车开始工作。只见两道碗口粗的水流从车身上的两个排水口倾泻而下,全部喷向人行道,人行道很快就积了一摊水,这时,奇特的一幕发生了:洒水车中的水仍在不停地喷洒,但积水面积并没有扩大,而是迅速被地面的陶瓷透水砖所吸收。

  洒水持续了3分钟。在停止洒水后的10秒钟左右,被洒区域上的水渍就被吸收殆尽。随后用手触摸地砖,只略微有潮湿的感觉,掌心未沾上一点水迹。

  “完成改造的新区69号路人行道和马路犹如一个小型海绵体,其透水率、径流量等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已完全达到‘能收’‘能存’‘能滤’‘能用’的标准。”南宁市城投公司工程部现场代表颜剑恒介绍,目前该路段正在开展剩余工程施工,预计3月底完成所有建设内容。

  69号路能吸水的“玄机”在地面之下——在由5层不同材料铺装的地下结构中,从上往下依次铺排了碎石层、渗水土工布、透水混凝土、级配碎石层等不同材料。雨水一旦流入地下,将快速渗漏。

  “与普通道路相比,这个结构的人行道下层增加了20%—30%的吸水能力;而在地砖与这个海绵结构之间,我们故意留出缝隙,便于雨水快速渗漏。”广西大业集团建设有限公司蟠龙6标项目经理韦立松介绍,除了暗藏在地面以下的海绵结构,人行道下面还设置有与市政雨水管道相连的雨水收集管道,“假如海绵结构吸不完雨水,多余的雨水会顺着管道排到市政管网中。

   蟠龙片区20条路进行海绵化改造

  69号路只是蟠龙片区完成海绵化改造的道路之一。由南宁市城投公司负责建设的蟠龙片区海绵城市改造项目目前已进入全面攻坚阶段,对包括体强路、博艺路及69号路等部分未命名道路在内的20条路进行人行道铺装海绵化提升、生态树池改造、下沉式绿地改造等。

  “蟠龙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是非常讲究生态环保的,其和传统排水系统的最大区别在于‘回归自然的水文循环’这一理念创新。”颜剑恒表示,通俗地讲,就是充分利用城市绿地空间、水系等,使其发挥“海绵”的积存、渗透、净化、释放作用。 

  20条道路的海绵化改造已经完成中80%的工程量,预计在3月底到4月陆续完工。届时,蟠龙片区的海绵指标将得到有效提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将由改造前的39%提高了56%,可实现有效控制降雨径流、降低城市内涝风险、削减径流污染负荷、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升城市景观的目标。做到“小雨不湿鞋、大雨不积水、环境更优美、功能更齐全”。

   年底前完成示范区内易涝点改造

  从南宁市海绵城市与水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根据海绵城市2015—2017年实施计划,到2017年3月底,海绵城市项目要达到完工率50%,开工率70%,海绵资金支付率70%的目标;到2017年年底前,实现三年计划203个项目全面开工,竣工率达到65%,示范区整体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75%、年径流污染控制率不低于50%。

  全年重点抓好南湖公园海绵化综合改造、竹排江流域范围水环境改善等项目建设,全面完成2016年实施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同时,积极推进那考河片区、青秀山—石门森林公园片区等八大海绵体建设,形成海绵连片效应。在3月底前完成示范区内涝点梳理并开展改造,到年底前基本完成易涝点改造。